gǒuyánxiào

不苟言笑

拼音gǒuyánxiào

繁体不苟言笑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表情庄重、严肃"

近义词言笑不苟老成持重正言厉色正襟危坐一本正经一丝不苟

反义词谈笑风生油腔滑调手舞足蹈

不苟言笑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不苟言笑”的字面意思是“不随便说话和笑”,形容一个人说话谨慎,态度严肃,做事认真负责。它强调了在言语和行为上的严谨性,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轻易表现情感或态度的人。

成语来源

“不苟言笑”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君子不苟言笑”,意指君子在言语和行为上都非常谨慎,不会轻易开玩笑或发表意见,体现了对自身言行的严肃态度。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君子形象的追求。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形容那些在工作中严肃认真、不轻易展露情感的人。例如,在工作汇报、学术讨论等场合,强调一种严谨的态度。此外,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不喜欢开玩笑或不善于表达情感。

示例句子

  1. 老师在课堂上不苟言笑,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地听讲。
  2. 在这样的会议上,大家都不苟言笑,认真讨论各项议题。
  3. 他性格严谨,总是采取不苟言笑的态度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谨言慎行:强调说话和做事都要小心谨慎。
    • 言行一致:指说的与做的相符,体现真实性和严谨性。
  • 反义成语

    • 嬉笑怒骂:形容说话和行为随意、轻松。
    • 随心所欲:表示行动不受限制,随意表现。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品德,“不苟言笑”体现了对言行的重视,尤其在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形象往往与此相联系。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交际方式更加多元化,但在某些正式或严肃的场合,这一成语仍然适用,提醒人们保持恰当的态度。

情感与联想

“不苟言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肃和认真,可能让人联想到权威、专业的人物。这样的态度有时会让人感到距离感,但也能够传递出一种可靠与信任的感觉。在表达上,它促使我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严谨与负责的态度。

个人应用

在我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我注意到有些学者在发言时不苟言笑,充分展现了对研究成果的重视与严谨态度,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学术交流中保持严肃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描写严谨态度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言语如剑不苟锋,
笑声声声藏心中。
立于风口浪尖处,
一笑倾城不敢逢。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erious and reserved”,强调一个人不轻易展露情感。与“不苟言笑”相比,英语表达往往更侧重于个人性格的描述,而中文则更强调文化背景和行为规范。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不苟言笑”的分析,我意识到严谨的态度在日常生活和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表达情感时更加注重适度与场合的选择,使我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更加有效。

来源: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来源:-- 《礼记·曲礼上》

引证

《明史·方孝孺传》:“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宋史·晏殊传》:“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馀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准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各一,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初好论从横之术,及长,乃更折节详延,不与物忤,不苟言笑,时人号为‘口中雌黄’。”

《后汉书·崔骃传》:“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高祖父朝,昭帝时为幽州刺史。父舒,历四郡太守,所在有能名。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骃拟杨雄《解嘲》,作《达旨》以答焉。”

《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例句且说这位郑伯才君,单名一个雄字,乃是湖南湘潭县人,向来是个讲宋学的,方领矩步,~。

不苟言笑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án), 言部,共7画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读音(gǒu), 艹部,共8画

1.(形声。从艸,句(gōu)声。本义:草名。又:菜名) 同本义。

2.随便,轻率。

3.姑且;暂且。

4.若;如果;假使。

读音(xiào), 竹部,共10画

1.(会意。从竹,从夭。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字或从竹,从夭。本义:因喜悦开颜或出声)。

2.同本义。

3.讥笑;嘲笑。

4.玩笑;逗乐。

5.比喻花朵开放。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不苟言笑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