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ǒu

一字不苟

拼音gǒu

繁体一字不苟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作文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近义词字斟句酌

一字不苟的意思

基本定义:

“一字不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每一个字都不马虎”,指在写作或表达时非常认真与严谨,力求准确,不遗漏、不多余。这一成语强调了对语言和文字的精细把握,表现出一种严谨的态度。

成语来源:

“一字不苟”的成语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修身养性和对文字的严谨态度。典故可能与古代文人抄写经典、撰写文章时的认真态度有关,强调字句的准确与完整。在古代,书写和抄写经典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任何一个字的错误都有可能影响到文本的意义。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写作、编辑、翻译等需要严谨态度的场合。例如:

  • 在学术论文中,作者需要“一字不苟”地引用文献,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 在职场中,写报告或邮件时,要求同事们“一字不苟”地审阅,以避免错误。

示例句子:

  1. 他在写这篇论文时,一字不苟,确保每一个观点都有据可依。
  2. 这位翻译家对每一个词汇都一字不苟,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3.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总是要求学生一字不苟,不能随便写。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字斟句酌、严丝合缝、精益求精。这些成语都体现了对文字和表达的细致把握。
  • 反义成语:草率从事、随意而为。这些成语则表示对事物的不认真和敷衍态度。

文化与社会背景:

“一字不苟”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对文字的尊重和严谨性,尤其在书法、文学、历史等领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人们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和快速,但对语言的严谨仍然在学术和专业领域中被高度重视。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严谨、负责和专业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学术和职业领域,重视表达的准确性与细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应用:

在我自己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会对写作和报告中的每个细节进行仔细审查,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在一次重要的项目报告中,我就应用了“一字不苟”的原则,确保了报告的高质量,获得了领导的认可。

创造性使用:

在我的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一字不苟”:

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每个句子都一字不苟,
如同晨曦中的花朵,
绽放出思想的光芒。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例如“word for word”,意指逐字逐句地翻译或抄写,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在其他文化中,虽然表达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对文字的重视与严谨性是普遍存在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一字不苟”的学*,我更加意识到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提醒我在写作时要细致入微,也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细节。这种严谨的态度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来源:杜子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

来源:--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6卷

引证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为文,一字不苟,时人称为‘李杜’之亚。”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为文,一字不苟,时人称为‘王杨卢骆’之首。”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禛》:“士禛诗文,一字不苟,尤工于诗。”

《明史·文苑传三·高启》:“启为文,一字不苟,诗尤隽永。”

《宋史·文苑传六·陈与义》:“与义疏隽,文章一字不苟。”

故事唐代两浙观察使高适过杭州清风岭题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后来过清风岭时想把“一”字改为“半”字,和尚告诉他义乌骆宾王已早帮他把“一”字改为“半”字

例句~,前人所难。

一字不苟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gǒu), 艹部,共8画

1.(形声。从艸,句(gōu)声。本义:草名。又:菜名) 同本义。

2.随便,轻率。

3.姑且;暂且。

4.若;如果;假使。

读音(zì), 子部,共6画

1.(会意兼形声。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2.同本义。

3.怀孕,体内怀着胎儿。

4.抚养;养育;教养。

5.爱。

6.教育;教课;传授知识。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读音(yī), 一部,共1画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

一字不苟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