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私奉公的意思
基本定义
“灭私奉公”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消灭个人的私利,忠实于公共的利益。它强调个体在利益冲突时应当放弃个人的私欲,优先考虑集体或社会的利益。基本含义是提倡无私奉献、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精神。
成语来源
“灭私奉公”的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个人应当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虽然具体的历史典故可能不太明确,但这一思想在历史上被许多文人和政治家所倡导,如孟子和孔子等,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出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讨论中,尤其是在提倡廉洁自律、反腐倡廉的语境中。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会用“灭私奉公”来描写人物的崇高品质或道德操守。在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团队合作或集体活动中,也常用这个成语来激励大家放下个人利益,专注于团队目标。
示例句子
-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需要每个人都能灭私奉公,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 他的行为充分体现了灭私奉公的精神,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 在公司中,灭私奉公是团队合作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赢。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无私奉献:强调无私、愿意为他人或集体付出。
- 为公忘私:强调在公共事务中忘记个人利益。
反义成语:
-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和权利,往往与集体利益相对立。
- 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因此“灭私奉公”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面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时,这一成语被广泛引用,成为社会倡导的道德标准之一。在企业文化中,推崇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的企业也常常引用这一理念。
情感与联想
“灭私奉公”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联想到高尚、无私、奉献等品质。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利益选择时,能够坚持道德底线,关心他人和社会。这样的情感反应在个人的思维和表达中,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团队和社会的更大利益。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生活和学*中,曾经参与过一个志愿者活动,大家都在为社区服务。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灭私奉公”的重要性,只有大家放下个人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服务社区。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小故事中,设想一个村子,村民们为了争夺一块肥沃的土地,几乎要闹翻天。后来,村里的**提议:“让我们灭私奉公,共同耕种这片土地,所有的收成归大家。”于是,村民们团结一致,最终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村子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elflessness”或“putting others first”,强调无私和为他人着想的精神。这种理念在许多文化中都被认可和推崇,虽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灭私奉公”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标准,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思想、激励自己和他人,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来源:辟名用物者逃无所入,灭私奉公者得以自明。
来源:-- 唐·元稹《崔倰授尚书户部侍郎制》
引证:
《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尝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太宗以君集武臣,素不学;正伦出入两宫,挟持左右,皆非纯臣,遂寝不行。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纤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征尝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大怒,手诏数其罪,停叔玉昏,仆所为碑,顾其家渐衰矣。征卒,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今闻太子承乾、魏王泰皆有异志,此不可不虑。’征曰:‘臣愿陛下虚怀纳谏,慎终如始,则善矣。今承乾、泰所为,非有公开之衅,陛下何必过虑?’太宗曰:‘善。’征薨,太宗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为文于碑,以彰其功。”
《清史稿·于成龙传》:“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初隶版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界。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疏鹾引,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重庆府附郭首县,新设州,移夔州府通判驻其地。合州辖一县,赋役全责之民,官吏渔猎其中,民重困。成龙至,请罢之。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蜀中大吏以循良荐,迁湖北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余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具狱辞,骈缚坑之,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巡抚张朝珍举卓异,擢福建建宁知府。”
《明史·海瑞传》:“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谿知县霍与瑕。与瑕,尚书韬子,亦抗直不谄懋卿者也。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在郡四年,卒于官,岁余,葬于华阴潼亭。”
灭私奉公成语接龙
灭私奉公字义分解
私
1.(形声。从禾,厶(sī)声。本义:禾;庄稼)。
2.同本义。
3.中国古时女子称姊妹之夫为私。
4.男女阴部。
5.日常衣服。
6.古指私田。
灭
1.(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2.同本义。
3.消失,隐没。
4.熄灭。
5.淹没。
奉
1.(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2.同本义。
3.恭敬地接受。
4.进献,下对上送东西。
5.送;给予,赐予。
6.为…效劳,侍候。
公
1.(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2.同本义。
3.共,共同。
4.公共,公家,公众的。与“私”相对。
5.朝廷;国家。
6.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