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高行洁的意思
基本定义
“志高行洁”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志向高远,行为清白”。它强调一个人要有高尚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要保持品德的纯洁。基本含义是指追求崇高理想的同时,品行也要端正,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体现。
成语来源
“志高行洁”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原文为“志之高,行之洁”。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此成语强调志向和行为的高尚,反映了古代士人追求理想与道德的价值观。
使用场景
“志高行洁”常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的高尚理想和品德。
- 日常对话:人们在谈论理想和价值观时,可能会提到这个成语。
- 演讲或座谈:在强调个人修养和理想追求时,常引用此成语。
示例句子
- 他一直以来秉持“志高行洁”的原则,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志高行洁”的精神,以面对各种挑战。
- 她不仅有高远的志向,更是一个“志高行洁”的人,深受大家的尊敬。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志存高远:强调志向远大。
- 行胜于言:强调行动比口头承诺更重要。
-
反义成语:
- 志大才疏:指志向虽然远大,但才华不足以支撑。
- 见利忘义:为了利益而忘记道义,形容品德低下。
文化与社会背景
“志高行洁”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人品德和理想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竞争激烈,但仍然有许多人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纯洁的品德,这使得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激励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许多优秀的人物,他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不忘初心,坚守道德。在当今物质社会中,“志高行洁”更显得弥足珍贵,激励我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依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位老师一直以“志高行洁”为座右铭,她的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品德的培养。她的影响让我明白,追求理想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品德同样重要。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志高行洁”:
高峰之上志如虹,
洁白如雪心无穷。
行走世间求真理,
不负青春不负终。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High aspirations and integrity”,强调志向和品德的重要性。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不同文化中,追求理想与保持品德的主题是一致的。
反思与总结
“志高行洁”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在追求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这种平衡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来源:徐公志高行洁,才博气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洁而不介,博而守约,猛而能宽。圣人以清为难,而徐公之所易也。
来源:-- 《三国志·魏志·徐邈传》
引证:
《清史稿·儒林传一·顾炎武》:“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尝与施闰章论《易》,闰章叹为‘三代后一人’。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二十一年,卒,年七十。炎武论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谓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改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肇域志》一百卷,一统志之书也;《音学五书》三十八卷,言古音者宗之;《金石文字记》六卷,辨证尤精;《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余年而后成。又有《求古录》、《菰中随笔》、《救文格论》、《诗律蒙告》、《下学指南》、《当务书》、《杂录》等。炎武书无不窥者,虽厄于时,而名闻四表。其学为世所重如此。”
《明史·隐逸传·杨黼》:“杨黼,云南太和人也。好学,读五经皆百遍。工篆籀,好释典。或劝其应举,笑曰:‘不理性命,理外物耶!’庭前有大桂树,缚板树上,题曰‘桂楼’,偃仰其中,歌诗自得。躬耕数亩,以供甘旨,但求亲悦,不顾余也。注《孝经》数万言,证群书,根性命,字皆小篆。所用砚干,将下楼取水,砚池中忽水溢,其母惊曰:‘岂非吾儿用力之勤,而感水府乎?’乡里传其孝,有疾者就楼求医,辄愈。黼曰:‘志在君亲,岂有他哉!’年八十四,无疾而终。”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以其道德高迈,盛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入武当山,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山,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宋太宗闻之,亦召赴阙,表乞还山,诏许之。端拱初,忽谓弟子贾德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我将憩焉。’德升如言凿石室。明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书数百言为表,其略曰:‘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华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弥月不散。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指。又著《三峰寓言》及《高阳集》、诗六百余首。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融。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潜志高行洁,不以贫贱易操,不以富贵移志。”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高行洁,不改其操。”
志高行洁成语接龙
志高行洁字义分解
高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2.同本义。
3.等级在上,超越流俗或标准。
4.敬称,称别人的事物。
5.空泛,不切实际。
6.年长,年老。
行
1.(象形。本义:道路)。
2.同本义。
3.直排为行,横排为列。
4.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5.队伍,军队。
6.行业。原指工商业中的类别,后亦泛指职业。
1.刚强。
1.——“道行”(dàohéng):僧道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能本领。
1.(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2.同本义。
3.出游;出行;出动。
4.运行。
5.流动,流通。
6.流行;流传。
洁
1.(形声。从水,絜(jié)声。本义:干净,清洁。按:“洁”和“潔”本是不同的两个字。“洁”本音念jí,是河流名,后来成为“潔”的俗字,现在是“潔”的简化字)。
2.同本义。
3.操行清白,品德高尚。
4.元代民間戏稱和尚为“洁郎”,省稱“洁”。
5.使清白。
6.分清。
志
1.(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同本义。
3.心情。
4.神志。
5.旗帜。
6.皮肤上生的班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