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ànkǒu

辩口利辞

拼音biànkǒu

繁体辯口利辭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能言善辩"

近义词辩口利舌伶牙俐齿

反义词笨嘴拙舌

辩口利辞的意思

基本定义

“辩口利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口才辩论能力强,言辞巧妙”。它形容一个人善于用语言进行辩论,能够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常带有一些负面的意思,暗示说话者可能会使用花言巧语或技巧来掩盖真相或误导他人。

成语来源

“辩口利辞”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原文是“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用巧妙的言辞和面色取悦他人,缺乏真实的仁爱之心。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社会对言辞和口才的重视有关,尤其是在政治和辩论中,能言善辩的人常常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关注。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在辩论场合或日常交流中,某人以巧妙的口才和灵活的言辞来诡辩或掩盖事实。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角色的性格特征,也可在日常对话中用来形容某人不诚实或不可信。

示例句子

  1. 他总是口才了得,善于辩口利辞,让人很难反驳。
  2. 在这场辩论赛中,她的辩口利辞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
  3. 虽然他辩口利辞,但我始终觉得他并不真心。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舌战群儒等。这些成语都强调了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辩口利辞”更侧重于技巧性和诡辩的意味。
  • 反义成语:言简意赅、直言不讳、实事求是等。这些成语强调的是直接、真实和简洁的表达方式,与“辩口利辞”的含义形成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辩论和口才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技能,尤其在官场和学术领域。而“辩口利辞”则反映了人们对口才的双重看法:既欣赏其带来的智慧和机智,也警惕其可能隐藏的虚伪和欺骗。

情感与联想

“辩口利辞”这一成语让我联想到一些在公众场合表现出色但内心空虚的人。它提醒我在沟通中要注意言辞的真实性和诚恳度,避免被表象所迷惑。

个人应用

在大学辩论赛中,我曾遇到过一个辩手,他的辩口利辞让我印象深刻。他能够巧妙地转移话题,避免回答那些不利的问题,但我也意识到这种技巧往往不会赢得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辩口利辞”:

言辞如水流,滑过心田间,
辩口利辞间,真情难见全。
巧言虽动听,虚假终难言,
愿君听其声,勿被惑心弦。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于“辩口利辞”的表达可以是“silver-tongued”,用来形容那些能够巧妙地说服他人的人。虽然两者都强调了口才的魅力,但“辩口利辞”更侧重于使用技巧进行辩论的含义,而“silver-tongued”则可能更多地强调个人的魅力和说服力。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辩口利辞”的学*,我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成语提醒我在沟通中要保持真实和诚恳,避免陷入只追求技巧而忽视内容的陷阱。同时,它也让我反思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在复杂的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真实和清晰表达的重要性。

来源: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来源:-- 《后汉书·班昭传》

辩口利辞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biàn), 辛部,共16画

1.(形声。从言,辡(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2.同本义。

3.分别,辨别

4.治理,办理。

5.有口才,善言辞。

读音(cí), 辛部,共13画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读音(kǒu), 口部,共3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

读音(lì), 刂部,共7画

1.(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2.同本义。

3.又。

4.又泛指锐利。

5.快;敏捷。

6.吉利;顺利。

辩口利辞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