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àwén

博物洽闻

拼音qiàwén

繁体博物洽聞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近义词见多识广博物多闻

反义词孤陋寡闻

博物洽闻的意思

基本定义

“博物洽闻”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广泛地了解各种事物,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见闻”。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涉猎广泛,能够对多种事物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成语来源

“博物洽闻”出自《庄子·秋水》:“故君子之于物也,博物之者,洽闻之者。”这里的“博物”指的是广泛的了解事物,“洽闻”则是广泛的听闻。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博和见闻的丰富,体现了古代对知识的崇尚。

使用场景

“博物洽闻”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包括:

  • 文学作品:如在描写一个智者或者学者时,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他们的学识。
  • 日常对话:在讨论某个人的能力时,可以说“他真是博物洽闻,什么都懂”。
  • 演讲:在演讲中提到知识的重要性时,可以引用这个成语来强调广泛知识的价值。

示例句子

  1. 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真是一个博物洽闻的人。
  2.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我遇到了许多博物洽闻的专家。
  3. 通过阅读和旅行,她逐渐成为一个博物洽闻的人,能够轻松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知识渊博:强调知识面广泛。
    • 博学多才:指学识丰富,才能多样。
  • 反义成语

    • 一知半解:形容对事物只了解一部分,知识浅*。
    • 无知无识:形容对事物一无所知,缺乏知识。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知识被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博物洽闻”体现了儒家学说对学的重视。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终身学*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

情感与联想

“博物洽闻”让我联想到那些热爱学*的人,他们好奇心强,不断探索世界的奥秘。这种态度激励着我去追求更广泛的知识和见解,也让我意识到知识的力量在于其广度和深度。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尝试将“博物洽闻”作为目标。例如,在参加各类讲座和读书会时,我努力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博物洽闻的人。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博物洽闻”:

书卷多情夜读灯,
历史长河博物洽。
万千见闻皆入目,
心中自有千古情。

这首诗表达了通过阅读和学*,获得丰富知识和感悟的过程。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a jack of all trades”,但这个短语有时带有负面的含义,暗指一个人虽懂很多但不精通。相比之下,中文的“博物洽闻”更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不贬低多元化的学*。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博物洽闻”的学,我体会到广泛知识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拥有丰富的见闻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使我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有深度。这一成语不仅是一种描述,更是一种追求和理想,激励着我不断探索和学*。

来源: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来源:-- 《汉书·司马迁传》

引证

《明史·文苑传·杨慎》:“慎幼警敏,书无所不览,为人疏宕洒脱,博物洽闻,为世所重。”

《宋史·文苑传·欧阳修》:“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放逐不惧,博物洽闻,文章冠天下。”

《晋书·张华传》:“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博物洽闻,问无不对。”

《后汉书·班固传》:“固少善属文,博览群书,博物洽闻,时称通儒。”

《汉书·司马迁传》:“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例句周吉甫晖,~,恢奇奥雅,诗句之美,冠绝当时。

博物洽闻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wén), 门部,共9画

1.(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同本义。

3.听说;知道。

4.传布,传扬。

5.闻名,出名。

6.嗅;嗅到。

读音(wù), 牜部,共8画

1.(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2.同本义。

3.物件,东西。

4.事;事情。

5.社会,外界环境。

6.杂色牛。

读音(qià), 氵部,共9画

1.(形声。从水,合声。本义:沾湿,浸润)。

2.同本义。

3.合,符合。

4.假借为“给”。供应。

5.周遍;广博。

6.和谐;融洽。

读音(bó), 十部,共12画

1.(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2.同本义。与“小”相对。

3.宽广;广搏。

4.众多;丰富。

5.广泛;普遍。

6.渊博,知道得多。

博物洽闻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