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国的意思
基本定义:
“以身殉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自己的身体为国家殉道”。其基本含义是指为国家的利益或理想而献身,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献出生命的英雄行为。
成语来源:
“以身殉国”源于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英勇的事迹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忠臣如岳飞、文天祥等均以身殉国,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其精神贯穿于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对忠臣烈士的描写。
使用场景:
“以身殉国”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写英雄人物的场景中,如小说、诗歌、戏剧等。此外,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在演讲、纪念活动或讨论国家大事时使用,强调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价值。
示例句子:
- 在国家危机时刻,许多英勇的战士选择以身殉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 文天祥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他的精神正是以身殉国的典范。
- 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以身殉国的英雄,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我们的自由。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殉国:献身于国家的事业或为国家而死,强调牺牲的行为。
- 不屈不挠: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体现出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
反义成语:
- 苟且偷生:指为了活命而放弃原则,与以身殉国的精神相对立。
- 见利忘义:形容为了个人利益而抛弃原则,违背忠诚,反映出与以身殉国的忠诚背道而驰的态度。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牺牲和爱国是被高度赞扬的价值观。以身殉国的精神不仅在古代战乱时期受到推崇,在现代社会中,如抗击外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人们在国家需要时勇敢站出来,维护共同的利益。
情感与联想:
“以身殉国”带给人一种激昂和崇高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为国家、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形象,激发出对爱国精神的敬仰和对牺牲者的深切怀念。这种情感在生活中可以激励我们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加过一次志愿者活动,活动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在讨论中,有人提到以身殉国的精神,令我想起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积极奉献,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英雄血染疆土红,
以身殉国志无穷。
风雨兼程心不惧,
只为中华立丰功。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献身精神也有体现。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有“sacrifice for the country”这样的表达,强调为国家利益而牺牲的价值观。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这种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的精神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共鸣。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以身殉国”这一成语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忠诚与牺牲的意义。这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铭记,也是对现代社会中奉献精神的呼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种精神能够激励我更加关注社会责任,提升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来源:伯宗曰:‘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安能归死儿女手中乎?’
来源:-- 南朝·梁·沈约《宋书·沈文秀传》
引证:
《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三国志·魏书·臧洪传》:“洪辞气慷慨,涕泣横流,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而超妹同郡曹寿妻昭亦上书请超曰:‘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爵列通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天子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匄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妾愚戆不知大义,触犯忌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子产曰:‘吾闻之,君子以身殉国,不以家事辞王事。’”
例句: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上。
以身殉国成语接龙
以身殉国字义分解
身
1.(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2.同本义。
3.物件的主体部分。
4.自己,自身。
5.生命,性命。
6.地位或身分。
殉
1.(形声。从歹(本作歺),旬声。歺(è),剔过肉剩下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殉葬;以人从葬)。
2.同本义。
3.献身或丧生。
4.贪,追求。
5.随;跟从。
6.从葬的人。
国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4.国家。
5.古代王、侯的封地。
6.部落。
以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3.使,令。
4.凭借;仗恃。
5.认为,以为。
6.做,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