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的意思
基本定义
“以貌取人”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用外貌来判断一个人”。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根据一个人的外表特征来评判其能力、品德或其他内在特征,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和品质。
成语来源
“以貌取人”一词来源于古代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外貌与内在的关系常常被讨论。尽管具体的成语出处较难追溯,但可以在《论语》中找到类似思想的表达,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对外表主义的一种批评。
使用场景
“以貌取人”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角色可能因为外貌而受到误解,作者通过此成语批判社会对美丑的偏见。
- 日常对话:朋友之间讨论时可能提到某人因外表被别人误解。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可能引入该成语来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不应仅凭外表判断他人。
示例句子
- 他常常以貌取人,结果错过了许多优秀的朋友。
- 在面试中,面试官不应以貌取人,而是要关注候选人的能力和经验。
- 她的外表并不出众,但她的才华却让人刮目相看,真是以貌取人的反例。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以偏概全”:指以部分来代表整体,强调片面的判断。
- “以表象论人”:强调以表面现象来判断。
-
反义成语:
- “内外兼修”:指一个人既有内在素养又有外在形象,强调全面发展。
- “慧眼识珠”:比喻能识别和发现人才,强调内在的价值。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外貌常常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能力被挂钩。现代社会虽然提倡多元化和包容性,但“以貌取人”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在求职、交友等场合。因此,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关注内在品质而非外在形象。
情感与联想
“以貌取人”带给我一种反思的情感,促使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外貌并不是判断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这个成语提醒我在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因为某位同学的外表而初步形成了负面的看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乐于助人的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以貌取人”的危害,因此,我在日常交往中更加努力去了解他人的内在特质。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表达:
外表如花香四溢,
心中却藏冰雪寒。
以貌取人何足道,
自是胸怀万里宽。
这首诗通过对比外在与内在的不同,表达了对“以貌取人”的批判。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与“以貌取人”相似的表达是“judging a book by its cover”。两者都传达了用表面现象来评判的局限性,强调了内在价值的重要性。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受到认可,因为外貌偏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以貌取人”的学,我更加意识到在生活和学中,内在的价值和品质比外表更为重要。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还促使我在思考与沟通中更加注重内在的理解与尊重,避免肤浅的判断。
来源: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来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引证:
《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以貌取人,故其门下多俊彦。”
《后汉书·郭太传》:“太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论衡·逢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产曰:‘夫以貌取人,失之子产。’”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对他很冷淡,他只有离开孔子回去自修,后成为有名的学者。而学生宰予长得很好,但不学无术,不久就被齐王处死。孔子感慨地说:“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凭人说话来衡量别人。”
例句: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说,但也只怪我们~,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了。
以貌取人成语接龙
以貌取人字义分解
貌
1.(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2.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3.外表的形象,外观。
4.神态,面部神情。
5.细微的丝。
6.表面上。
取
1.(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2.同本义。
3.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4.拿。
5.娶妻。
6.选取;选拔。
以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3.使,令。
4.凭借;仗恃。
5.认为,以为。
6.做,从事。
人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