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ānxùnguó

捐躯殉国

拼音juānxùnguó

繁体捐軀殉國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为国捐躯"

近义词捐躯报国捐生殉国

反义词贪生怕死

捐躯殉国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捐躯殉国”由“捐躯”和“殉国”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捐献自己的生命以报效国家。它表达了一种为国家、民族或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英雄行为。

成语来源

“捐躯殉国”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和历史,尤其是那些为了保卫国家而英勇牺牲的士兵和志士。文献中类似的表达可以在《左传》《史记》等古籍中找到,特别是在描述历史上的忠臣烈士时,这种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或在演讲中表扬为国捐躯的英烈。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表达对某种理想或信念的坚定追随和无畏精神。

示例句子

  1. 他在战争中捐躯殉国,成为了人民心中的英雄。
  2. 许多英雄为了捐躯殉国,毫不犹豫地走上了战场。
  3. 在这场浩劫中,捐躯殉国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前行。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舍生取义:为了追求正义而甘愿牺牲生命。
  • 为国捐躯:为国家牺牲生命。

反义成语

  • 苟且偷生: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与“捐躯殉国”所表达的精神相对立。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捐躯殉国的精神被视为忠诚与勇敢的象征。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多次被歌颂,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国难当头时,捐躯殉国的精神能激励人们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困难。

情感与联想

“捐躯殉国”这个成语常常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敬佩、崇高和悲壮。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国家利益而毫不犹豫牺牲自己的人,激发出对英雄主义的向往和对牺牲精神的敬意。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曾经在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讲述了某位革命先烈的故事,他为了国家的独立而英雄就义,深深感动了我。我在分享时用到了“捐躯殉国”这一成语,强调了这种精神对我们每个人的激励作用。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写道:

烽火狼烟起,英雄志不屈,
捐躯殉国志,血染江山路。

这展示了“捐躯殉国”在诗歌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die for one's country”,虽然在意义上相近,但在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上有所不同。西方文化中常强调个人的选择与自由,捐躯常常被视为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而在**文化中,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对国家的忠诚。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捐躯殉国”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英雄行为的描述,更是对一种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承。在语言学中,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深层的情感与意义。

来源: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来源:--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光寺》

引证

《明史·于谦传》:“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正统十四年秋,帝亲征瓦剌也先,兵溃土木,北狩。郕王监国,廷臣交章劾王振。王召谦及侍讲徐珵等问计。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即迁谦兵部尚书。……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入薄京师。谦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石亨军于德胜门,于谦自将兵于安定门,诸将各依所向。……大战于彰义门北,贼退。……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景泰八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谦等谋立襄王世子,被杀。……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宋史·岳飞传》:“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超在西域三十一岁,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超素有胸胁疾,既至,病遂加。九月,卒,年七十一。”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子犯曰:‘臣闻之,君死社稷,臣死其职。’遂捐躯殉国。”

例句就使束手就擒,莫若~。

捐躯殉国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qū), 身部,共11画

1.(形声。从身,区声。本义:身体)。

2.同本义。

3.身孕。

4.“躯口”的省称。宋元时代女真族和蒙古族称被俘获并强迫服劳役的汉族人为“躯口”。

5.身体的数目。

读音(xùn), 歹部,共10画

1.(形声。从歹(本作歺),旬声。歺(è),剔过肉剩下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殉葬;以人从葬)。

2.同本义。

3.献身或丧生。

4.贪,追求。

5.随;跟从。

6.从葬的人。

读音(juān), 扌部,共10画

1.(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2.同本义。

3.除去;废除。

4.捐献,贡献。

5.花费;耗用。

读音(guó), 囗部,共8画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4.国家。

5.古代王、侯的封地。

6.部落。

捐躯殉国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