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ānyǔnshǒu

捐躯殒首

拼音juānyǔnshǒu

繁体捐軀殞首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捐躯殒首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捐躯殒首”字面意思是“捐弃身体,殒灭头颅”。它表示为国家、事业或信仰而牺牲生命,表现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基本含义是指为了某种崇高的目标而甘愿付出生命的勇气和决心。

成语来源

“捐躯殒首”源自古代战争和忠臣孝子的故事。这个成语常常与古代忠臣的忠贞精神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面对外敌侵略或内忧外患时,表现出捨生取义的决心。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成为后人敬仰的榜样。

使用场景

“捐躯殒首”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英雄人物的壮烈,也可以用于演讲中激励他人为理想奋斗。在日常对话中,它则常被用来表达对某种事业的献身精神。例如,在纪念某位为国捐躯的英雄时,可能会说:“他为国捐躯殒首,值得我们铭记。”

示例句子

  1.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为了国家捐躯殒首,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2. 他始终坚信,捐躯殒首是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最高境界。
  3. 在战斗中,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捐躯殒首,展现了无畏的精神。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捧心事死:指为理想或信念而甘愿牺牲生命。
  • 不屈不挠:强调在逆境中不屈服的精神。

反义成语

  • 急功近利:形容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愿为长远目标而牺牲。
  • 自保自救:强调个人保护和自我救助,不愿为他人或事业牺牲。

文化与社会背景

文化中,捐躯殒首被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体现了忠诚、勇敢和牺牲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中,虽然不再面临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但在一些公益活动、社会中,“捐躯殒首”的精神依然被弘扬,激励着人们为更大目标而努力。

情感与联想

“捐躯殒首”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壮烈牺牲,带给我一种敬畏和感动的情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应有的勇气与决心。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为了保护环境而不惜冒险的志愿者。他的行为让我思考了“捐躯殒首”所蕴含的精神,激发了我参加环保活动的热情。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描绘一个年轻的战士,他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时,心中默念:“为了家国,我愿意捐躯殒首。”他的决心和勇气将感动每一个人。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acrifice one’s life for a cause”,同样强调为理想或信念而牺牲的精神。这种跨文化的共鸣显示出人类对于牺牲精神的普遍尊重。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捐躯殒首”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牺牲精神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有勇气去追求理想和信念。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中,成为了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目标的重要标志。

来源:仰荷天地至恩,捐躯殒首,无以上报。

来源:-- 宋·王安石《第三札子》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三国志·魏书·臧洪传》:“洪辞气慷慨,涕泣横流,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而超妹同郡曹寿妻昭亦上书请超曰:‘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爵列通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天子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匄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妾愚戆不知大义,触犯忌讳。’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臣闻之,捐躯殒首,非忠也;杀身成仁,非义也。”

例句我道来不轻微,设若便~当出力。

捐躯殒首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ǒu), 首部,共9画

1.(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2.同本义。

3.首领,团体的领导人。

4.开端;开头;前端。

5.要领。

6.剑柄上的环。

读音(qū), 身部,共11画

1.(形声。从身,区声。本义:身体)。

2.同本义。

3.身孕。

4.“躯口”的省称。宋元时代女真族和蒙古族称被俘获并强迫服劳役的汉族人为“躯口”。

5.身体的数目。

读音(yǔn), 歹部,共11画

1.(形声。从歺(“歹”是隶楷写法),员声。歺(è),剔肉残余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死亡)。

2.同本义。

3.坠落。

读音(juān), 扌部,共10画

1.(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2.同本义。

3.除去;废除。

4.捐献,贡献。

5.花费;耗用。

捐躯殒首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捐躯殒首的意思

捐躯殒首的意思是什么

捐躯什么

捐躯赴怎么读

捐躯赴难怎么读

捐躯啥意思

捐躯 牺牲

捐躯殉国的意思

捐躯hd

捐躯的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