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形怪状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殊形怪状”由“殊”、“形”、“怪”、“状”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形状各异、奇特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物体或事物的外观奇怪、不同寻常,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指那些不符合常规或人们预期的形态。
成语来源
“殊形怪状”并没有明确的古典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尤其是在描述自然现象或奇特事物时。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中异物的观察与记录,常用于形容不常见或令人惊异的事物。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殊形怪状”来描绘奇异的景象或人物形态。例如,在古典小说中,作者可能用该成语来形容妖怪、异兽等。在日常对话中,大家也可用此成语来形容某些奇特的物品或现象,如:“那件艺术品真是殊形怪状,让人看了不知所措。”在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用它来强调某种现象的特别之处。
示例句子
- 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多殊形怪状的古代器物,令人叹为观止。
- 这个地方的岩石真是殊形怪状,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他穿着一件殊形怪状的衣服,走进派对,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 这部电影中的怪物设计殊形怪状,既让人惊讶也让人感到恐惧。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奇形怪状、各式各样、形态各异。这些成语都表达了事物形状的多样性和奇特性,但“殊形怪状”更强调一种不寻常的、可能让人感到不适的感觉。
- 反义成语:规规矩矩、方方正正。这些成语描述的是标准、正常的形状与状态,与“殊形怪状”的奇特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奇特的事物常常与神秘、不可思议的力量相关联,尤其是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殊形怪状”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于描述那些不符合常规、引起人们好奇或惊讶的现象,尤其是在艺术、设计等领域中。
情感与联想
“殊形怪状”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奇幻的世界,充满了未知与惊奇。它常常引发好奇心,激发我去探索那些与众不同的事物。在表达时,这个成语也会带有一些讽刺或调侃的意味,尤其是在描述一些不合时宜的装扮或设计时。
个人应用
我曾在一次艺术展览中遇到一件殊形怪状的雕塑,形状扭曲且色彩斑斓,令我感到既震撼又困惑。那时我用这个成语来描述我的观感,和朋友分享了这次体验。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充满想象的故事中,可以这样写:“在遥远的星球上,生活着许多殊形怪状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各异,有的像海星,有的像风筝,五光十色,宛如梦境。”这样不仅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也增强了故事的奇幻色彩。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trange shapes and bizarre forms”。这种表达也用来描述奇特的物体或现象,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奇异事物的共同好奇心和观察。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殊形怪状”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还让我更加关注生活中那些不寻常的事物。在语言学中,成语的使用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增强沟通的效果。这个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自信。
来源:殊形怪状不易说,就中惊燥尤枯绝。
来源:-- 唐·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
引证: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齐天大圣》:“四顾一物,殊形怪状。”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蛇山有怪,猪港有妖,满山走石飞沙,昼则狂风蔽日,夜则鬼火烛人,殊形怪状,不可胜纪。”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六八引《戎幕闲谈·郑仁钧》:“其物殊形怪状,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亦可怪也。”
唐·房玄龄《晋书·温峤传》:“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怪状。”
《文选·左思〈吴都赋〉》:“倜傥之极异,崫礨之殊形怪状。”
殊形怪状成语接龙
殊形怪状字义分解
状
1.(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2.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3.情形;状况。
4.行状,记述死者事迹的一种文体,属于传记类。
5.诉状。
6.书信。
殊
1.(形声。从攴(è),朱声。小篆字形。攴,分解后剩下的骨头。隶变为“歹”。本义:斩首,断其首身而死)。
2.同本义。
3.引申为死。
4.断绝。
5.分开;离开。
6.分;区别。
怪
1.(形声。从心,圣(kù)声。恠曾为怪的俗字。本义:奇异;奇怪) 同本义。
2.妖精,鬼物。
3.责怪。
4.惊异;觉得奇怪。
形
1.同本义。
2.形体,实体。
3.容色,容貌。
4.各种自然环境或地表的自然特征。
5.情势,形势。
6.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