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únjiāokǒuzào

唇焦口燥

拼音chúnjiāokǒuzào

繁体脣焦口燥

用法"作谓语、状语;形容费尽口舌"

近义词舌敝唇焦口干舌燥

唇焦口燥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唇焦口燥”字面意思是嘴唇枯焦,口渴得厉害。它通常用来形容口渴或说话过多导致的口干舌燥。基本含义是对口渴状态的生动描述,常用来形容因为缺水或长时间说话而感到口干的情况。

成语来源

“唇焦口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夜泊牛渚怀古》。其中有“唇焦口燥”的描述,表明诗人在长时间的旅行或等待中感到口渴的状态。这一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人对生理感受的细致观察与描写,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语境中:

  • 文学作品:在诗歌或小说中,描述人物在炎热天气或长途旅行中的感受。
  • 日常对话:用来形容喝水不足或说话过多后的口渴状态。
  • 演讲:可以用作比喻,形容某种状态的迫切或焦虑。

示例句子

  1. 在炎热的夏天,经过长时间的步行,我感到唇焦口燥,急需一杯水。
  2. 演讲结束后,他忍不住说:“我真是唇焦口燥,希望大家能多给我一些水。”
  3. 经过几小时的讨论,大家都感到唇焦口燥,纷纷走出会议室去喝水。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口渴舌燥:同样形容口渴的状态。
    • 舌燥唇干:也是形容嘴唇干燥、口渴的状况。
  • 反义成语
    • 口齿伶俐:形容说话流利,与口渴或干燥的状态相对。
    • 津津有味:形容吃或喝得很享受,体现出与口渴的状态截然不同的感受。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唇焦口燥”不仅是生理现象的描述,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与适应。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干燥的气候或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体现了人们对水和休息的需求。

情感与联想

对于我来说,“唇焦口燥”带有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尤其是在长时间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常常让我联想到不适和渴望。这种感受也能引发对生活中其他“干渴”状态的联想,比如知识的渴望、情感的缺失等。

个人应用

我曾在一次长途旅行中,因没有及时补水而感到“唇焦口燥”,那种渴望水的感觉让我深刻体会到身体对水的重要性。这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保持水分。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午后,一位旅行者走在荒野中,感受到“唇焦口燥”的煎熬。他的心中默念:“希望能找到一口清泉,浇灭这无尽的渴望。”最终,他在路边发现了一片荫凉的树下,那里有一小溪流淌,清凉的水如甘露般滋润了他的心灵。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dry mouth”或“thirst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并没有一个直接对应的成语。不同文化中对口渴的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普遍都传达出对水的渴望和生理需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唇焦口燥”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身体状态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基本需求的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生动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与体验,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来源: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来源:--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引证

《晋书·王敦传》:“唇焦口燥,言未尽也。”

《后汉书·袁绍传》:“唇焦口燥,言未尽也。”

《汉书·王莽传下》:“唇焦口燥,言未尽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唇焦口燥,言未尽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唇焦口燥,不能自息。”

唇焦口燥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ào), 火部,共17画

1.快。

1.(形声)。

2.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3.焦急,焦躁。

读音(jiāo), 灬部,共12画

1.(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2.同本义。

3.干枯;枯焦。

4.叫喊,吵闹。

5.着急。

6.干燥。

读音(chún), 口部,共10画

1.(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2.同本义。

3.边缘。

读音(kǒu), 口部,共3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

唇焦口燥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