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焦舌干的意思
基本定义
“唇焦舌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唇干裂,舌头干燥,形容口渴得厉害。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因口渴或说话过多而导致的口腔不适,常用于表达极度的口渴和缺水的状态。
成语来源
此成语最早见于《庄子》,书中描述了因极度渴望而引发的口渴感。这一成语的形成与古代人们对水源稀缺的体验有关,反映了人们对水的珍视和对口渴状态的深刻感受。
使用场景
“唇焦舌干”可以用于多种场景中,尤其是在描述口渴时。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于描绘角色的生理状态或情感紧张。日常对话中,人们在口渴时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出门后回到家时说:“我真是唇焦舌干,快给我水。”
示例句子
- 在这炎热的夏天,我走了一整天,唇焦舌干,真想痛痛快快喝一杯冰水。
- 经过长时间的演讲,他感到唇焦舌干,只好暂停一下,喝水润润喉。
- 在沙漠中,缺水的日子让他感到唇焦舌干,心里十分焦急。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口渴如焚、口干舌燥。这些成语都表达了由于缺水而产生的口渴感。
- 反义成语:饱食终日、心安理得。反义成语表达的是一种满足和安逸的状态,与“唇焦舌干”的紧迫感形成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水被视为生命之源,古人常常通过诗词歌赋表达对水的珍视和渴望。“唇焦舌干”不仅反映了身体的需求,也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在现代社会,尽管水资源的获取相对容易,但在极端天气或缺水地区,这一成语的意义依然重要。
情感与联想
“唇焦舌干”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常常是焦急、渴望和无奈。它让人联想到在炎热的夏天、漫长的旅行或紧张的工作中,口渴带来的不适和对水的渴求。同时,它也可能引发对饮水的重要性和生活中资源合理利用的反思。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长途旅行时,由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感到唇焦舌干,十分渴望水的滋润。这种体验让我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对水的摄取,确保自己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唇焦舌干”:
在沙漠的尽头,
烈日灼心,
唇焦舌干,
我唯愿一泓清泉,
滋润心田,
不再孤单。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dry mouth”或“thirsty”可以用来表达相似的意思,但并没有直接的成语对应。这显示了不同文化对口渴的表达方式和重视程度的差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唇焦舌干”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口渴的词汇,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在语言学与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地传达感受和情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来源:日夜焦唇干舌,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来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引证: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绍自知失人心,乃下书曰:‘朕闻之,唇焦舌敝,犹未已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自知失人心,乃下书曰:‘朕闻之,唇焦舌敝,犹未已也。’”
《汉书·王莽传》:“莽自知失人心,乃下书曰:‘朕闻之,唇焦舌敝,犹未已也。’”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至秦,秦王见之,张仪曰:‘臣闻之,唇焦舌敝,犹未已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唇焦舌敝,犹未已也。”
例句:走到中午,烈日当空,四个人都~。
唇焦舌干成语接龙
唇焦舌干字义分解
舌
1.(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同本义。
3.代指言语。
4.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焦
1.(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2.同本义。
3.干枯;枯焦。
4.叫喊,吵闹。
5.着急。
6.干燥。
干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同本义。
3.岸;水畔。
4.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5.捍卫。
6.触犯;冒犯;冲犯;冲。
1.(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2.同本义。
3.木名。柘树。
4.主干。
5.引申为本质。
6.胁。
唇
1.(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2.同本义。
3.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