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ǒugānshézào

口干舌燥

拼音kǒugānshézào

繁体口乾舌燥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非常干渴"

近义词舌敝唇焦焦唇敝舌喉焦唇干唇焦舌敝唇焦口燥口燥唇干口干舌焦

口干舌燥的意思

基本定义

“口干舌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嘴巴干,舌头燥,形容口渴得厉害。引申义通常用来形容由于长时间说话、争论或是焦虑而导致的口渴状态,或者形容说话的内容乏味,令人无聊。

成语来源

“口干舌燥”的成语来源较为广泛,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中:“今子之言,轻而易举,口干舌燥。”这句话表达了由于长时间的言辞而导致的口渴状态,反映了古人对言辞的重视以及与身体状态的关联。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见于文学作品、演讲、日常对话等场合。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会用“口干舌燥”来形容角色在激烈辩论或长时间讲话后的疲惫状态;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由于口渴而感到不适的情景。

示例句子

  1. 在这场漫长的会议中,我已经口干舌燥,迫切希望能喝点水。
  2. 他讲了一个小时的课,口干舌燥,最后不得不停下来喝水。
  3. 经过一整天的讨论,我们都感到口干舌燥,需要休息一下。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口渴舌干:强调口渴的状态。
  • 喉咙发干:同样形容口渴或说话过多的情况。

反义成语

  • 滔滔不绝:形容说话流利而不断,和“口干舌燥”形成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口渴与说话的联系较为常见,许多传统故事和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类似的描写。现代社会中,随着沟通方式的多样化,“口干舌燥”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形容信息过载或长时间的沟通疲劳。

情感与联想

“口干舌燥”常常让我联想到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辩,尤其是在学术或工作场合。它不仅指身体的疲惫,也隐含了心理的压力和无聊。这个成语让我意识到,适度的交流与休息是保持良好状态的关键。

个人应用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体验到了“口干舌燥”。由于讨论时间过长,大家都显得精疲力尽。此时,我意识到,适时的休息和补水不仅有助于身体恢复,也能提升讨论的质量。

创造性使用

在炎热的夏天,阳光炙烤大地,街道上行人稀少。小明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口干舌燥,想起了那句古老的成语:“口干舌燥,饮水思源。”他微微一笑,决定去附近的小店买一杯冰凉的 lemonade,回味起那段轻松愉快的时光。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dry mouth”,通常用于形容紧张或焦虑时的身体反应。虽然两者都涉及口渴的状态,但“口干舌燥”更强调因言语或交流导致的生理反应,而“dry mouth”则可指多种情境。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口干舌燥”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语言表达与身体状态之间的联系。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注重语言的适度和节奏,避免让自己和听众都陷入“口干舌燥”的境地。

来源: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来源:-- 三国·魏·曹植《善哉行》

引证

《金瓶梅》第三十八回:“西门庆口干舌燥,忙叫小厮取水来。”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唐僧口干舌燥,忙叫悟空取水来。”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口干舌燥,乃取水饮之。”

《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口干舌燥,只得将水来解渴。”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听了,口干舌燥,忙道:‘好妹妹,你别生气,我再不敢了。’”

例句那白氏心中正自烦恼,况且连歌数曲,~,声气都乏了,为何肯再唱。

口干舌燥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é), 舌部,共6画

1.(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同本义。

3.代指言语。

4.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读音(zào), 火部,共17画

1.快。

1.(形声)。

2.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3.焦急,焦躁。

读音(gān,gàn), 干部,共3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同本义。

3.岸;水畔。

4.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5.捍卫。

6.触犯;冒犯;冲犯;冲。

1.(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2.同本义。

3.木名。柘树。

4.主干。

5.引申为本质。

6.胁。

读音(kǒu), 口部,共3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

口干舌燥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