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群索居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离群索居”字面意思是“离开群体,独自居住”。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独来独往,不与他人交往,或者生活得比较孤独。其基本含义可以引申为对社交的疏离或孤独的生活方式。
成语来源
“离群索居”源于古代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一书中的相关描述。庄子提倡自然和个体的独立,强调个体思想的自由与追求。在古代,许多文人为了逃避世俗纷扰,选择隐居山林,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这种现象在古代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渊源。
使用场景
在不同的语境下,“离群索居”可以用来描述个人生活状态、社交行为、甚至是某种生活选择。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孤独的英雄或隐士的形象。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描述某人不喜欢社交或独处的习惯;在演讲或正式场合中,可能用于讨论现代人社交方式的变化。
示例句子
- 他性格内向,喜欢离群索居,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看书。
-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有些人选择离群索居,享受孤独的宁静。
- 离群索居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反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反思自己。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独来独往:指一个人单独行动,不依赖他人,强调独立性。
- 隐居避世:指隐居于世外,远离喧嚣,侧重于逃避世俗。
反义成语:
- 群居共处:指与他人一起生活或共同活动,强调社交性。
- 和气生财:强调与人和睦相处,适合社交场合。
细微差别在于,同义成语更侧重于个体的独立和选择,而反义成语则强调与他人交往和社交的重要性。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离群索居”这一成语引发了对孤独和社交的思考。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虽然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保持联系,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这个成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对社交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情感与联想
“离群索居”常常让我联想到孤独与独立之间的微妙关系。虽然孤独有时是消极的,但它也能带来深刻的思考与自我成长。这个成语引发的情感反应可能是复杂的,包括对独处的向往和对孤独的恐惧。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选择了离群索居的方式,独自待在家中。虽然开始时感到孤独,但逐渐我发现这是一个反思自我、提升自我的好机会。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离群索居”:
月下独行影,离群索居思。
孤灯照影愁,心似水中波。
这表达了在孤独中思考的状态,增强了成语的表现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ner”,指一个人喜欢独处的状态。虽然“loner”有时带有贬义,但在某些文化中,如日本的“隠れ家”(隐居)则可能被视为一种积极的生活选择,反映了对独自生活的尊重。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成语“离群索居”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描述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对现代社交状况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生活选择和内心世界。
来源: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来源:-- 《礼记·檀弓上》
引证: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论语·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朝,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入太庙,每事问。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离群索居,非所以自处也。”
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生性孤僻,平时很少与同学合群,只与曾参比较要好。子夏的儿子死了,他差一点哭瞎了眼睛。曾参前去批评他,子夏听后,如梦初醒,觉得自己离群索居很久就造成这样,于是节哀顺变,与同学打成一片
例句:~,日对古人,研精覃思,宁无心得,未若取径乎此之捷而适也。
离群索居成语接龙
离群索居字义分解
群
1.(形声。从羊,君声。本义:羊群;兽群;人群)。
2.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
3.集团,社会集体。
4.泛指多数。
5.指人。
6.指事物。
索
1.(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2.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3.法度。
4.中国古地名 。故地在今河南荥阳县。秦末刘邦与项羽战于京、索之间的索,即此地。
5.索县 。中国汉代建立的县,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属武陵郡,顺帝时更名汉寿。今为湖南汉寿县。
6.搜索。
离
1.(形声。从隹(zhuī),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2.同本义。
3.长离,传说中的凤鸟,比喻有才华的人。
4.八卦之一,象征火。
5.古代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
6.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居
1.(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2.同本义
3.居住。
4.坐。
5.处在,处于。
6.积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