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书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目不识书”的字面意思是“眼睛看不到书”,即形容一个人文盲,对文字毫无认识。基本含义是指缺乏文化知识或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成语来源:
“目不识书”最早可以追溯到《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提到“子曰:‘君子不器。’”其中强调的就是君子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而“目不识书”则是对文盲的直接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和文化程度的重视。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在教育、社会讨论、文学作品中都能见到。例如:
- 在教育讨论中,老师可能会提到一些学生“目不识书”,以引导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 在日常对话中,朋友可能会用这个成语调侃某人对书籍的无知。
示例句子:
- 他从小生活在偏远山区,结果现在目不识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 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发达,依然有一些地方的人口目不识书,这让人感到遗憾。
- 她虽然目不识书,但她的智慧和经验却是无可替代的。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文盲”:指缺乏读写能力的人,含义与“目不识书”相似。
- “不识字”:强调对文字的无知。
-
反义成语:
- “博闻强识”:形容人知识渊博,记忆力强。
- “学富五车”:形容人学识丰富,书籍的知识量很大。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成语“目不识书”反映了对文盲的社会关注和对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和信息化迅速发展,但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这个成语在现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情感与联想:
“目不识书”让我联想到对教育的渴望和人们追求知识的艰辛。它提醒我,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个人应用:
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虽然目不识书,但她的生活智慧让我深感佩服。我尝试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她,强调虽然她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但她的生活经验和见解却非常丰富。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村民们大多数目不识书,然而,村里的年轻人却希望能通过知识改变这个状况。他们决定创建一个图书馆,让每一个人都能接触到书籍,逐渐打破了这个成语所代表的无知。”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illiterate”,同样指的是文盲。不同文化中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但普遍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目不识书”的学,我更加认识到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描述,更是一种呼唤,提醒我们关注教育、传播知识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
来源:李士宁者,蓬州人,自言学多诡数,善为巧发奇中,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来源:--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
引证:
《清史稿·文苑传·郑燮》:“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知县,调潍县,有政声。性好画竹,尤工兰石,诗文真气淋漓,书亦有别致。”
《明史·文苑传·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生。又善杂画,尤妙于山水。然豪荡不羁,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宋史·文苑传·刘恕》:“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
《旧唐书·李密传》:“密以父荫为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炀帝见之,谓宇文述曰:‘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宇文述曰:‘蒲山公李宽子密也。’帝曰:‘此儿顾盼不常,无入卫。’他日,宇文述谓密曰:‘弟为千牛,文艺何如?’密曰:‘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密岂敢言文!’宇文述曰:‘弟有长者风,但当勉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例句:伯之~,一切予夺,俱取决幕僚。
目不识书成语接龙
目不识书字义分解
识
1.(形声。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同本义。
3.认识。
4.赏识。
5.感觉;识别;辨别。
6.见识;知识。
1.旗帜
2.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3.标记。
4.加上标记
5.记住。
目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书
1.(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同本义。
3.画。
4.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5.信件,信函。
6.奏章;文书,文件。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