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故问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明知故问”的字面意思是“明明知道却故意去询问”,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明明知道事情的真相或答案,却故意去问,以达到某种目的,通常带有讽刺或调侃的意味。
成语来源:
“明知故问”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作为来源,但它的构成和含义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人际沟通和智慧的理解。在古代,许多文人都会用类似的表达来揭示人们在社交中的虚伪和表面,而这一成语则成为了后来的固定表达。
使用场景:
“明知故问”通常用在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朋友之间,或者在批评某人不必要的发问时。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或某种情境。例如:
- 在小说中,某个角色可能明知事情真相,但故意问另一个角色,以显示其无知或调侃。
- 在演讲中,演讲者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指出某些问题的明显性,提醒听众注意。
示例句子:
- 他明明知道我不喜欢这个电影,还是故意问我想不想看。
- 对于这个问题,他已经回答过好几次了,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还要明知故问。
- 你明知故问,难道是想让我再说一遍吗?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故作玄虚(故意装作神秘)、明知故犯(明明知道是错的还去做)。
- 反义成语: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毫不犹豫(没有任何犹豫地行动)。
同义成语强调的是故意的行为或态度,而反义成语则强调了在某种情况下的无知或决断。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明知故问”常常用于批评那些不必要的、重复的提问,反映出人们对效率和沟通质量的重视。在某些文化中,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缺乏诚意或不尊重。
情感与联想:
“明知故问”常常带有一些负面的情感色彩,可能让人感到被调侃或者被质疑。在使用这一成语时,往往会引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提醒我们在交流中要诚恳和直接。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朋友聚会上,明明知道某位朋友的工作情况,但我还是故意问他,结果引发了大家的哄笑,这时我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明知故问”不仅增添了气氛,还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创造性使用:
“在那条漫长的公路上,明知故问的风继续吹拂,带着每一个过客的故事,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未曾言说的秘密。”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asking the obvious”,意指问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这种表达同样可以带有讽刺意味,反映出对不必要提问的批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成语“明知故问”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它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沟通时要注意对方的感受,避免不必要的询问。同时,这个成语也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使我在适当的场合能够更加生动地传达我的观点。
来源:然则此时夫子又何以明知故问呢?
来源:--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引证:
《韩非子·难三》:“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论语·公冶长》:“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也。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知之,故问之。”
例句:明人何必细说。你也知道是谁,却就是~呢!(清·无名氏《绣花鞋》)
明知故问成语接龙
明知故问字义分解
问
1.(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2.同本义。
3.访问。
4.责问。
5.问候;慰问。
6.过问。
知
明
1.(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2.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3.明白,清楚。
4.圣明,明察,明智。
5.明显,明确。
6.明艳, 鲜明。
故
1.(形声。从攴(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2.同本义。
3.事;事情。
4.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5.旧识;旧交。
6.特指旧法、旧典、成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