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惊胆慑的意思
基本定义
“心惊胆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里感到惊恐,胆子也因此颤抖。基本含义是形容因恐惧而产生的惊慌失措或畏惧的状态。
成语来源
“心惊胆慑”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提到“心惊胆寒”,后来的成语逐渐演变为“心惊胆慑”。其历史背景与古代社会的动荡和战争有关,常常用于形容战斗或紧张情景下人们的恐惧心理。
使用场景
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恐惧心理,如描写战士在战场上的心情;在日常对话中,也可用于形容某人因突发**而感到惊慌失措。此外,在演讲中,可能用来强调某种情境的严峻程度。
示例句子
- 突然的雷声让小孩心惊胆慑,连忙躲到妈妈的身后。
- 听到那个可怕的故事后,大家都心惊胆慑,不敢再谈论。
- 看到那场车祸后,他心惊胆慑,深感生命的脆弱。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心慌意乱:形容心中慌乱,没有主意。
-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心里发抖。
-
反义成语:
- 泰然自若:形容面对危险或困难时,镇定自若,毫不慌张。
- 从容不迫:形容做事沉着冷静,不慌不忙。
文化与社会背景
“心惊胆慑”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恐惧。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科技和文明进步带来了安全感,但人们在面对突发、重大决策或恐怖时仍然会感到心惊胆慑。这一成语在现代的适用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谈论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时。
情感与联想
“心惊胆慑”让我联想到恐怖故事、悬疑小说中常用的情节,尤其是当主人公面临危险时的心理状态。这种感受常常与紧张、恐惧相结合,导致对故事情节的强烈投入。
个人应用
在一次野外露营中,夜晚的虫鸣声和偶尔的树枝折断声让我感到心惊胆慑,生怕会有什么未知的危险出现。这让我意识到,面对未知的恐惧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反应。
创造性使用
在一片阴暗的森林中,月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突然一声巨响打破了宁静,令我心惊胆慑,仿佛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在这片神秘的夜幕下,我的勇气似乎被黑暗吞噬。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petrified”或“terrified”,这些词汇同样描绘了极度的恐惧感。然而,汉语中的“心惊胆慑”更强调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反应,具有文化独特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心惊胆慑”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描述了恐惧的状态,也反映了人类心理的脆弱。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和传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来源:怀中履孝,道广德新,合力义亏,仁者心惊胆慑。
来源:-- 《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
引证:
《清史稿·曾国藩传》:“敌军见之,心惊胆慑。”
《明史·戚继光传》:“倭寇见之,心惊胆慑。”
《宋史·岳飞传》:“金人相顾,心惊胆慑。”
《旧唐书·李光弼传》:“贼众望之,心惊胆慑。”
《三国志·魏志·王基传》:“将士皆攀木缘崖,莫不心惊胆慑。”
例句:扳著花枝将身拽,呀,一声树拉,一声树拉,不觉~。
心惊胆慑成语接龙
心惊胆慑字义分解
胆
1.(形声。从肉,詹声。本义:胆囊。动物体内消化器官之一)。
2.同本义。通称胆或苦胆。
3.胆子,胆量,勇气。
慑
1.(形声。从心,聂声。本义:恐惧)。
2.同本义。
3.威胁。
惊
1.(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动;震惊。
4.动。
5.惊慌,恐惧。
6.纷乱。
心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