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袖而起的意思
基本定义
“拂袖而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轻轻拂去袖子,然后站起来”。引申义是指因对某种情况或人的不满而愤然离去,表示一种决绝的态度和不屑的情感。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受到侮辱或厌倦后,果断地选择离开,表示不再忍受或妥协。
成语来源
“拂袖而起”源自古代文人雅士的行为举止,尤其是在遭遇不公或感到不满时,常常会有这样的表现。成语的具体出处大多与古代文学作品有关,尤其是诗词和戏剧等,通常表现出一种高洁的气节和对不公的抗议。例如,古代文人常常在宴席或聚会中因不满而离席,拂袖而去,表现出他们的傲然与自尊。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 文学作品:描述人物因受到不公对待而愤然离去,如古典小说或现代小说中的情节。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讨论不满工作或人际关系时,可以用来形容某人选择离开的决断。
- 演讲:在表达对某种不合理现象的不满时,可以引入这一成语,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示例句子
- 当他听到同事的冷嘲热讽时,愤怒之下拂袖而起,离开了会议室。
- 她在这场虚假的聚会上感到厌倦,最后选择拂袖而起,毫不留恋地走出了门。
- 面对不公的对待,他毅然决然地拂袖而起,向所有人展示了他的决心。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怒而离席”:同样表示因愤怒而离开。
- “一走了之”:表示不再纠缠,直接离去。
- 反义成语:
- “屈膝投降”:表示屈服于他人,不再坚持自己的立场。
- “忍辱负重”:表示忍受侮辱而继续承担责任,反映出一种妥协的态度。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拂袖而起”体现了文人的风骨和气节,反映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强调个人权利和自我尊重的背景下,很多人会选择在受到不公对待时以此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情感与联想
“拂袖而起”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常常联想到古代文人那种洒脱与自信。它传达出一种不屈服、不妥协的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追求正义和平等时。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工作中遭遇不公对待时,我想到了“拂袖而起”。虽然当时我选择了冷静处理,但这样的情景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一成语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不合理现象的不满。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拂袖而起”:
月下孤影照长空,
听闻幽怨心已痛。
拂袖而起走千里,
不再回头任风送。
这样表达了因心中不满而选择离开的决然与果断。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storm out”来表达类似的情感,指因愤怒或不满而突然离开。虽然两者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不公或不满情境的反应。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拂袖而起”的学*,我深刻认识到了这一成语在表达愤怒与决绝态度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面对不公时,能够更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文化意义,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个人尊严和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来源: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
来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拂袖而起,曰:‘吾宁死,不为辱!’”
《晋书·王敦传》:“敦拂袖而起,曰:‘吾宁死,不为辱!’”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绍拂袖而起,曰:‘吾宁死,不为辱!’”
《后汉书·袁绍传》:“绍拂袖而起,曰:‘吾宁死,不为辱!’”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拂袖而起,曰:‘吾宁死,不为辱!’”
拂袖而起成语接龙
拂袖而起字义分解
起
1.(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同本义。
3.又。
4.起床。
5.产生;发生。
6.又。
袖
1.(古字作褎。形声。从衣,由声。本义:衣袖)。
2.同本义。
3.袖口。
4.藏物于袖中。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拂
1.(形声。从手。弗声。本义:拂拭;掸除)。
2.同本义。
3.击。
4.违背;逆。
5.掠过或轻轻擦过。
6.甩动;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