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笏西山的意思
基本定义
“拄笏西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手杖拄着武器,向西山而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年老或退休后,心向闲适的生活,或者在官场上已经没有了权力和职务,归隐田园,过上安静的生活。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在**传统文化中,西山常常被视为隐士的理想之地,象征着远离尘嚣、追求宁静的生活。“笏”是古代官员所用的象征权力的器具,拄着它意味着曾经的权力和地位。此成语反映出一种对权力的放下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追求。
使用场景
“拄笏西山”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描绘隐退生活的理想,比如描写隐士在西山的生活情景。
- 日常对话:可以用来形容某人退休后选择的生活方式。
- 演讲:在讨论人生选择、价值观等话题时,可以引入这个成语来强调对物质权力的超脱。
示例句子
- 文学场景: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拄笏西山”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西山中隐居,远离官场的纷扰。
- 日常对话:张先生最近退休,他说自己想“拄笏西山”,过上悠闲的生活。
- 演讲:在谈及人生理想时,演讲者提到:“我们应该有勇气去拄笏西山,不被名利所困扰。”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归隐田园:强调回归自然、隐居生活。
- 淡泊明志:指在物欲和权力面前保持清醒和淡然。
-
反义成语:
- 追名逐利:指追求名声和利益,与“拄笏西山”所表达的超脱相对。
- 权谋之计:强调在权力斗争中施展心计,与隐退的选择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隐士的形象常常被理想化,许多文人都渴望追求一种超脱的生活方式。这种对“拄笏西山”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对浮华世界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求。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人们仍然向往“拄笏西山”的生活,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情感与联想
“拄笏西山”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平和。它也反映出一种对人生选择的反思,激励人们去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因为工作压力而感到疲惫。那时,我常常想起“拄笏西山”,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暂时远离繁忙的都市生活,去乡间度过几天,享受大自然的宁静。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宁静的黄昏,我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山间小径曲幽深,
拄笏闲行心自宁。
无欲无求归隐处,
月明点滴伴我行。
这首诗试图表达在安静的自然中,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retire to the countryside”,强调人们希望远离都市的喧嚣,回归自然生活的愿望。这种隐居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反映出人类共同的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追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拄笏西山”这个成语的学*,我深刻感受到了生活的选择与价值观的反思。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促使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它提醒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内心的倾听。
来源: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来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
引证:
《明史·方孝孺传》:“孝孺尝拄笏西山,谓人曰:‘吾志如此山,终老于此。’”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尝拄笏西山,谓人曰:‘吾志如此山,终老于此。’”
《南史·王僧辩传》:“僧辩尝拄笏西山,谓人曰:‘吾志如此山,终老于此。’”
《晋书·王导传》:“导尝拄笏西山,谓人曰:‘此中可以终老。’”
《世说新语·排调》:“王丞相每酒后,辄拄笏西山,言志。”
例句:~志骑曹,朝来爽气与秋高。
拄笏西山字义分解
西
1.(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2.同本义。
3.往西走;向西去。
4.方位词。日落的方向,西方。
5.古称西边的邻国。
6.现代我国称欧美为“西洋”或“泰西”,简称“西”。
笏
1.(形声。从竹,勿声。本义: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以记事)。
2.手板。
3.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4.旧时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也称“笏”。
5.金银的计算单位。铸金银成笏形,一枚为一笏。
6.指成锭的东西。
拄
1.(形声。从手,主声。本义:支撑)。
2.同本义。
3.执持;靠。
山
1.(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同本义。
3.形状像山的东西。
4.特指“五岳”。
5.指酒肆的楼上。
6.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