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袖而归的意思
基本定义
“拂袖而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轻轻拂去袖子然后回去”。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因不满或生气而离开某个地方,通常带有一种不屑或决绝的态度。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在受到冷遇或不公正待遇后,不愿再继续待下去,选择离开。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雅士的行为举止,具体的历史典故可以追溯到《史记》。在许多文人中,拂袖而归是他们表现出不满的重要方式,体现出其高洁的品格和情操。这个动作在古代被视为一种优雅而又坚定的拒绝。
使用场景
“拂袖而归”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
- 文学作品: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描绘人物因遭受不公而离开场合,如《红楼梦》中宝玉因不满而离开某个宴会。
- 日常对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在讨论某个工作或社交场合时,表达自己因不满而选择离开的情感。
- 演讲:在演讲中,用于强调某种决策的果断性,或是反对某种不合理现象的坚定态度。
示例句子
- 他在会上遭到冷落,愤然拂袖而归,不再理会大家的呼喊。
- 面对不公的待遇,她毫不犹豫地拂袖而归,显示出她的傲气与决心。
- 我在朋友的聚会上,看到他们互相冷嘲热讽,最终选择了拂袖而归。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心灰意冷:形容因失望而决心放弃,虽然意思相近,但“拂袖而归”更强调动作的果断。
- 扬长而去:意指在某种场合中离开,通常带有自信与骄傲的意味。
-
反义成语:
- 不离不弃:表示坚持不懈,始终陪伴,和“拂袖而归”形成鲜明对比。
- 乐在其中:形容在某种活动或环境中感到愉快,与“拂袖而归”的消极情绪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离开某个场合常常被视为一种情感的宣泄,特别是在面对不公时。“拂袖而归”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态度的表达。这种表现方式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己人格的重视,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反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遭遇不满时,有时会选择“拂袖而归”,以此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情感与联想
“拂袖而归”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决绝和无奈的结合。它体现了对某种环境的不满,同时也带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意味。在表达时,可以传达出一种高洁、不屈的精神,给人以深思。
个人应用
在一次聚会中,我感到自己被忽视,朋友们的谈话几乎没有涉及我。虽然我没有真的“拂袖而归”,但我意识到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交中的需求和感受。
创造性使用
我尝试将“拂袖而归”融入到一首小诗中:
月下独行影斜长,
冷风细语心难忘。
一声叹息随风去,
拂袖而归月光旁。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walk out”,意指因不满而离开。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不满而不是通过动作来体现。这反映了文化差异:东亚文化中,含蓄和优雅的表达方式更为常见,而西方文化则可能更注重直接和明确的交流。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拂袖而归”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理解文化和人际关系的重要钥匙。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提醒我在面对不公时,如何以优雅和果断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来源:您都待重裀而卧,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归。
来源:-- 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
引证: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拂袖而归,曰:‘吾不与汝共事!’”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拂袖而归,曰:‘吾不与汝共事!’”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拂袖而归,曰:‘吾不与汝共事!’”
《后汉书·袁绍传》:“绍拂袖而起,曰:‘吾不与汝共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拂袖而去。”
例句:厌红尘,~,为丘壑情浓,名利心灰。
拂袖而归成语接龙
拂袖而归字义分解
袖
1.(古字作褎。形声。从衣,由声。本义:衣袖)。
2.同本义。
3.袖口。
4.藏物于袖中。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拂
1.(形声。从手。弗声。本义:拂拭;掸除)。
2.同本义。
3.击。
4.违背;逆。
5.掠过或轻轻擦过。
6.甩动;抖动。
归
1.(会意。从止,从婦省。本义:女子出嫁)。
2.同本义。
3.返回,回来。
4.归还。
5.辞官回家。
6.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