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ānmín

济世安民

拼音shìānmín

繁体濟世安民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安邦定国"

近义词济世爱民济世安邦济世安人济世匡时

反义词祸国殃民

济世安民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济世安民”由“济世”和“安民”两部分组成。“济世”意为拯救和帮助社会,改善人民生活;“安民”意为使人民安定,生活安宁。整体含义是指通过施以恰当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社会和谐发展,保障人民的安宁生活。

成语来源:

“济世安民”出自于《左传》,原文为“有司之职,济世安民。”该成语强调统治者的职责在于帮助社会和人民,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古代**对治国理政的重视。其思想源自于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治理国家要考虑到民众的安危和生活。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如: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述君主或政府的施政理念。
  • 日常对话:在讨论社会问题或政治时,可以用来表达对政府施政的期待。
  • 演讲:政治人物或社会活动家在演讲中提及该成语以呼吁关注民生问题。

示例句子:

  1. 政府应当始终把“济世安民”作为施政的根本原则。
  2. 在这次慈善活动中,我们的目标是济世安民,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3.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济世安民的理想。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惠民利国:意为给民众带来好处,利于国家。
    • 为民服务:强调服务于民众的宗旨。
  • 反义成语

    • 自私自利: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或社会。
    • 贪污腐败:指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损害民生。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济世安民”体现了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该成语仍然适用,成为政府施政和社会组织行动的重要指导理念,尤其在扶贫、社会保障等领域。

情感与联想:

“济世安民”带给人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希望,联想到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种情感不仅对个人的价值观有影响,也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对政府和领导者的期望。

个人应用:

在工作中,我参与了一个社区服务项目,旨在帮助贫困家庭改善生活条件。这个过程中让我深刻体会到“济世安民”的重要性,看到自己的努力对他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让我更加坚定服务社会的信念。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试图将“济世安民”融入表达:

春风化雨润心田,
济世安民共此缘。
青山绿水藏希望,
每颗心中放光芒。

跨文化比较:

在英文中,类似于“济世安民”的表达可以是“serving the public good”或“promoting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与关怀。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济世安民”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提醒我关注社会问题,并在表达中融入对他人的关怀与责任感。

来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来源:-- 《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引证

《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府学。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资治通鉴·唐纪》:“李世民,济世安民之才。”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曰:‘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之,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是时,于窴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先至于窴。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之良臣也,济世安民,功成身退。”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济世之才,安民之志。”

故事隋朝末年,李渊带着4岁的儿子到歧州,歧州书生拜谒李渊。他会相面术,仔细观察李渊之后认为他是贵人,观看他的儿子后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李渊觉得有理,就给儿子取名“李世民”

例句孟轲得圣贤之传于子思,有~之志。

济世安民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jì,jǐ), 氵部,共9画

1.(形声。从水,齐声。本义:水名,即济水。古四渎之一)。

2.同本义。

3.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4.州名。

5.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东南。

6.五代周置,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1.渡过水流。

2.帮助;救助。

3.拯救;救济。

4.成就。

5.停;止。

6.增加。

读音(mín), 氏部,共5画

1.(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同本义。

3.泛指人。

4.民间的。

读音(ān), 宀部,共6画

1.(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2.同本义。

3.安逸,安乐。

4.安宁。

5.缓慢。

6.使安定。

读音(shì), 一部,共5画

1.(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2.同本义。

3.父子相继为世。一代(古礼规定,男子三十岁结婚生孩子,产生新一代)。

4.一生;一辈子。

5.人世,世间;世界。

6.时代;朝代。

济世安民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