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ěrhài

惊耳骇目

拼音jīngěrhài

繁体驚耳駭目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惊见骇闻

惊耳骇目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惊耳骇目”字面意思是“惊动耳朵,惊吓眼睛”,形容声音或景象非常震惊、令人震撼。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极为震撼,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令人难以忘怀。

成语来源

“惊耳骇目”出自清代文学作品,常见于描写那些极具视觉或听觉冲击的场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常用来形容宏伟的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或是激烈的战斗场面。虽然具体的出处不易考证,但其用法在文学作品中逐渐普及,成为常用的成语之一。

使用场景

“惊耳骇目”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1. 文学作品:用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如“一场惊耳骇目的雷雨过后,山川焕然一新”。
  2. 日常对话:在朋友聚会时谈论一部震撼的电影,“这部电影真是惊耳骇目,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3. 演讲:在演讲中引用,强调某种**的重大影响,“这次科技创新的发布会,真是惊耳骇目,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示例句子

  1. 这场音乐会的效果真是惊耳骇目,令人陶醉。
  2. 电影中的特效场面惊耳骇目,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3. 那座宏伟的寺庙呈现在眼前,让人感到惊耳骇目,仿佛穿越了时空。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叹为观止:形容事物美好到让人叹服的程度,强调视觉上的震撼。
    • 目瞪口呆:形容对某事物感到惊讶到无以言表,着重于惊讶的状态。
  • 反义成语

    • 平淡无奇:形容事物没有特别之处,缺乏震撼感。
    • 不值一提:形容某事物微不足道,不值得关注或惊讶。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传统上非常重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壮丽。成语“惊耳骇目”体现了这一文化背景,强调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特效、音乐会和各种表演艺术都可以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成语的使用依然适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情感与联想

“惊耳骇目”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令人震撼的瞬间,比如观看一场精彩的演出或是旅行时遇到壮观的自然景象。这种成语不仅表达了对美的赞叹,也激发了我对生活中更多精彩瞬间的期待。

个人应用

在一次旅行中,我站在黄山之巅,俯瞰云海,心中不禁感慨:“这真是惊耳骇目,仿佛置身于仙境!”这样的表达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我的感受,也让周围的朋友更加理解了我的震撼。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惊耳骇目”:

云海翻腾如梦境,惊耳骇目映朝阳。
山川壮丽如画卷,心随景动愿常赏。

这样的使用展示了成语的表现力和灵活性。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reathtaking”或“mind-blowing”,都用来形容令人震撼的事物。这些表达也同样强调了感官的冲击,虽然在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上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成语“惊耳骇目”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的魅力和表达的丰富性。这个成语不仅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强烈的感官体验,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有了更多的表达选择。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励我在描述事物时更加生动具体。

来源: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来源:--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引证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惊耳骇目,以为天降。”

《宋史·岳飞传》:“敌惊耳骇目,以为神。”

《晋书·王敦传》:“敦惊耳骇目,不知所出。”

《文选·左思·吴都赋》:“观者惊耳骇目,莫不震眩。”

《史记·项羽本纪》:“闻汉军皆楚歌,项王惊耳骇目。”

例句又‘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天仗森森练雪拟,身骑骏马白鹰臂’,斯并~。

惊耳骇目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hài), 马部,共9画

1.(形声。从马,亥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骇;惊诧;惊动。

4.震动。

5.突发;兴起。

6.惊扰;骚动。

读音(ěr), 耳部,共6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同本义。

3.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4.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5.退后,居次。

6.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读音(mù), 目部,共5画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读音(jīng), 忄部,共11画

1.(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动;震惊。

4.动。

5.惊慌,恐惧。

6.纷乱。

惊耳骇目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