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ǎizhīchóng,duànérjué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拼音bǎizhīchóngduànérjué

繁体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用法"作分句、宾语;指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近义词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的意思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来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来源:-- 唐·马总《意林》卷一

引证

《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六引《淮南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其足而走。”

《文选·左思<吴都赋>》:“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其足而走。”

《论衡·别通》:“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

《淮南子·说山训》:“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其足而走。”

《战国策·齐策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juě), 足部,共19画

1.(形声。从足,厥声。本义:倒下,跌倒)。

2.同本义。

3.折损。

4.疾行,跑。

5.踏;蹈。

6.挖掘;拔出。

读音(zú), 足部,共7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3.支撑器物的脚。

4.充实;完备;足够。

5.富裕的。

6.使满足。

读音(chóng), 虫部,共6画

1.(会意。汉字部首之一,从“虫”的字多与昆虫、蛇等有关。按:“虫”甲骨文字形象蛇形,本读huǐ,即虺,是一种毒蛇。后为“蟲”的简体。本义:昆虫的通称)。

2.同本义。

3.古代泛指所有的动物。

1.“虺”的本字。毒蛇名。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读音(bǎi), 白部,共6画

1.(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本义:数词)。

2.十个十。一百,100。

3.概数。言其多,许多的,众多的。

4.多种多样的;各种的。

5.所有;一切;凡。

6.增为百倍。

读音(duàn), 斤部,共11画

1.(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2.同本义。

3.断开;断绝。

4.拦截;拦劫。

5.判断;裁决。

6.分;区分;划分。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