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然作色的意思
基本定义
“勃然作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突然变得面色严峻或愤怒。基本含义是形容人的情绪激动,通常是因为生气或受到刺激而表现出的强烈反应。
成语来源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原文为“异闻之,勃然作色,曰:‘何为而来?’”这里的“勃然”指的是突然,“作色”则是表情变化的意思。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情绪变化的观察和描述。
使用场景
“勃然作色”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因愤怒或不满等情绪而突然变脸的情景。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遭遇不公或受到冒犯时的激烈反应。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件事情突然变得愤怒或不满,比如在工作场合中,因为受到批评而表现得非常愤怒。
示例句子
- 当他听到自己的努力被否定时,勃然作色,愤怒地质问同事。
- 她原本心情很好,但看到那条令人不快的消息后,勃然作色,无法再保持冷静。
- 老师在课堂上发现有人作弊,勃然作色,严厉制止了这一行为。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到极点,头发都要竖起来了。
- “愤愤不平”:形容心中不满而愤怒。
-
反义成语:
- “心平气和”:形容心情平静,态度温和。
- “淡然处之”:指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事情。
文化与社会背景
“勃然作色”在文化中承载着对情绪的重视。古代文人常常以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反应。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情绪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情感与联想
“勃然作色”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压力下容易失控的人,情绪的突然变化往往使人失去理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冲突时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镇定。
个人应用
在一次团队会议中,因为项目进展不顺,某位同事勃然作色,直接指责其他人。我意识到,情绪的激动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团队的紧张气氛。因此,我尝试在讨论中保持冷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大家回到正轨。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勃然作色”:
夜雨轻敲窗前影,
心潮起伏难自控。
言辞激烈如雷霆,
勃然作色何时重?
这段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情感激荡中无法自持的瞬间。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于“勃然作色”的表达是“to turn red with anger”或“to flare up”,它们同样描绘了因愤怒而面色变化的场景。这些表达反映了情绪激动的普遍性,但文化背景中的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勃然作色”的学,我认识到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文化和心理的反映。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景,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掌握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升我的表达能力。
来源: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来源:--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勃然作色曰:‘吾岂畏敌乎!’”
《资治通鉴·汉纪》:“操闻之,勃然作色曰:‘吾岂畏死乎!’”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勃然作色曰:‘吾岂畏彼哉!’”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勃然作色曰:‘天下岂有是理!’”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勃然作色曰:‘吾何以见江东父老!’”
例句:其人~曰:‘天下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勃然作色成语接龙
勃然作色字义分解
色
1.(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同本义。
3.又。
4.颜色。
5.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6.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然
1.(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2.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3.俗字作“燃”。
4.明白。
5.耀;照耀。
6.以为…对;同意。
勃
1.(形声。从力,孛(bèi)声。本义:排,推动) 同本义。
2.兴起;旺盛。
3.乖戾。
4.变容、变色的样子。
5.粉末;粉状物。
6.姓。
作
1.作坊,手工业工场。
1.(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2.同本义。
3.起来;开始工作。
4.产生,兴起。
5.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
6.写作,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