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ì

觳觫伏罪

拼音zuì

繁体觳觫伏罪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认罪"

觳觫伏罪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觳觫伏罪”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为“用嘴巴和舌头去承认罪行”。其中,“觳”指的是嘴巴,“觫”指的是舌头,整体含义是指通过口头承认或供认自己的罪行。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罪犯或不法分子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或罪行。

成语来源

“觳觫伏罪”源自古代的法律文献和文学作品,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在传统文化中,承认罪行常被视为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古代,许多文学作品中描绘了罪犯在审判时主动认罪的场景,以此表现其悔过自新的决心。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个场合使用: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戏剧中,描述角色在审讯中的表现。
  • 日常对话:在讨论法律或道德问题时,用来形容某人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
  • 演讲:在演讲中提到法律责任或道德责任时,可以引用此成语来强调悔过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1. 他在法庭上毫不犹豫地觳觫伏罪,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2. 面对社会的压力,她终于选择了觳觫伏罪,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3. 虽然他知道自己错了,但却始终不愿意觳觫伏罪。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认罪伏法”——强调承认罪行并接受法律制裁。
    • “自首”——主动向法律机关承认自己的罪行。
  • 反义成语

    • “狡辩”——指为自己辩护,不承认错误。
    • “推卸责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试图逃避责任。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承认错误和悔过自新是受到推崇的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诚实和责任感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法律制度的发展,主动认罪往往会影响判决结果,因此在法律场合中,触及此成语的频率较高。

情感与联想

“觳觫伏罪”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勇气和责任感。承认错误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在法律层面或道德层面上。它也让我思考个人在生活中面对过错时的态度。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因为不小心犯了错误,最终选择了主动承认。虽然当时感到很沮丧,但也让我意识到,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是成长的一部分。这种经历让我更能体会到“觳觫伏罪”的深刻意义。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主角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误解后,终于鼓起勇气站出来,面对所有人的质疑,坚定地说道:“我愿意觳觫伏罪,承认我所犯下的错误,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宽恕。”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lead guilty”,意为承认有罪。这种表达在法律语境中使用频繁,强调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责任。与“觳觫伏罪”相比,后者更加强调承认的主动性和勇气。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成语“觳觫伏罪”的学*,我意识到承认错误不仅是法律责任,也是道德责任。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法律和道德讨论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错误时要勇于承认,承担责任。

来源: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来源:--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例句公子宋随班行礼,全无~之语。

觳觫伏罪成语接龙

顺接
逆接
“罪”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觳”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觳觫伏罪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hú), 角部,共17画

    1.古代量器名。

    读音(sù), 角部,共14画

    1.恐惧颤抖的样子

    读音(zuì), 罒部,共13画

    1.(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同本义。

    3.罪人。

    4.过失;错误。

    5.刑罚。

    6.捕鱼竹网。

    读音(fú), 亻部,共6画

    1.(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同本义。

    3.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4.潜藏;埋伏。

    5.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6.佩服,信服。

    觳觫伏罪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