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篇断简的意思
基本定义
“残篇断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残缺的篇章和断裂的简册。它通常用来形容文献或文章不完整,内容缺失,无法完整理解或传达信息。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的保存与传承。在历史上,很多经典文献由于时间的推移或人为的破坏,往往会出现残缺不全的情况。尤其是在古代的书籍多是手抄,容易损坏或遗失,因此很多文献到后世时只剩下残篇断简,无法完整阅读。
使用场景
“残篇断简”常用于文学评论、对古籍的研究、以及日常对话中,特别是在讨论某一作品或文献时,强调其不完整性。例如,在学术讨论中,某位学者分析古代文献时可能会提到:“这部作品现存的只有残篇断简,许多重要观点无法得知。”
示例句子
- 这本古书的内容只剩下残篇断简,学者们对此感到十分遗憾。
- 这个项目的计划书就像残篇断简,缺乏详细的执行方案。
- 在阅读这篇论文时,我发现作者引用的资料多是残篇断简,论据不够充分。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支离破碎”:强调事物的破碎和不完整性。
- “不成体统”:指事情或文章没有完整的结构。
-
反义成语:
- “完完整整”:形容事物完整,没有缺失。
- “一应俱全”:指所有需要的事物都有,完整无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古代,文人对古籍的研究和保存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残篇断简”不仅反映了古文献的脆弱性,也揭示了文人在追求知识和真理过程中的困境。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文献的保存条件改善,但“残篇断简”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数字化资料的管理中。
情感与联想
“残篇断简”给人一种遗憾和失落的感觉,尤其是当我们意识到某些知识或文化的遗失时。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现存的文献和知识,并激励学者们努力去恢复和研究这些残缺的资料。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的残本,阅读时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也对那些未能流传下来的部分感到惋惜。这让我意识到,保存和研究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书卷残篇断简留,
遗梦千古共悠悠。
词句虽缺难忘怀,
传承精神永不休。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fragmented texts”或“broken pieces”,但这种表达往往没有汉语成语“残篇断简”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厚度。在其他文化中,也可能有对文献不完整性的描述,但多集中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上,而非广泛的文化反思。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残篇断简”的深入学,我意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文献状态的成语,更是对文化传承、历史遗失以及知识追求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学和交流中,要关注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同时也激励我们珍视现有的文化遗产。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能够更好地提升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来源:某本乏财用,无多作述……至如残编落简,并入尘埃;赤轴青箱,多从灰烬。
来源:-- 北周·庚信《谢滕王集序启》
引证:
《明史·艺文志》:“明初,国子监书多残篇断简,不可复读。”
《新唐书·艺文志》:“唐初,秘书省书多残篇断简,不可复得。”
《宋史·艺文志》:“宋初,三馆书不甚完,多残篇断简,不可复读。”
《文心雕龙·正纬》:“然世远莫见其面,觽文罕存其真,是以桓谭以为残篇断简,非复完书。”
《旧唐书·经籍志》:“自后汉以来,书籍多残篇断简,不可复得。”
残篇断简成语接龙
残篇断简字义分解
篇
1.(形声。从竹,扁声。本义:竹简)。
2.同本义;简册。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为保持前后完整,用绳子或皮条编集在一起称为“篇”。
3.特指诗歌、辞赋等文艺著作。
4.曲艺名词。东北二人转所用,指各类内容的固定唱词,可随机穿插入段子中,用以状人、绘景、描声、形物 。如“美人篇”、“袍带篇”、“山景篇”等。
5.一件文艺作品。
简
1.(形声。从竹,间声。本义: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
2.同本义。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
3.书籍;信札。
4.古兵器。鞭类。
5.水名 。古黄河下游的支流之一,故道约在今山东省阳信县、栗陵县境。
6.简省;简易;简单。
残
1.(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2.同本义。
3.毁坏;破坏。
4.凋谢。
5.凶恶;狠毒。
6.残缺,残废。
断
1.(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2.同本义。
3.断开;断绝。
4.拦截;拦劫。
5.判断;裁决。
6.分;区分;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