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怒冲冠的意思
基本定义
“发怒冲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因愤怒而使帽子都冲掉了”。在古代,帽子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这个成语用以形容因愤怒而失去理智,情绪激动到极点的状态。基本含义是形容愤怒非常激烈,难以控制。
成语来源
“发怒冲冠”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甫的《兵车行》。其中描述了百姓因战乱而愤怒不已的场景,表明了在面对极端不公或痛苦时,人们的愤怒可以达到一种失控的状态。该成语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代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所引发的强烈情感。
使用场景
“发怒冲冠”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愤怒时,常用此成语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 日常对话:当朋友或同事因为某些事情非常生气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情绪。
- 演讲:在讨论社会不公或个人经历时,使用此成语可以强调情绪的激烈程度。
示例句子
- 听到对方的无理指责,他瞬间发怒冲冠,几乎失去了理智。
- 在面对不公的待遇时,许多人发怒冲冠,纷纷站出来为自己发声。
- 这件事情让她发怒冲冠,甚至连朋友的劝解也听不进去。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怒火中烧”:强调内心的愤怒。
- “气急败坏”:形容因愤怒而失去理智的状态。
-
反义成语:
- “心平气和”:指心情平静,不受外界干扰。
- “风轻云淡”:形容心态从容,不在意外界的纷扰。
文化与社会背景
“发怒冲冠”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常常与社会不公、压迫和抗争相关联。现代社会中,随着对人权和正义的重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表达了人们在面对不公时的愤怒情绪,能够引起共鸣。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愤怒和无奈。它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遇到不公或不平时,可能会有的那种失控的状态。这种情绪的表达,让我更加理解他人的感受,增强了我的同情心。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看到朋友因为工作不公而愤怒不已,我用“发怒冲冠”来形容她的情绪,帮助她表达心中的不满。这让她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也让我意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这样写: “当他看到那些不公的现象,心中不由自主地发怒冲冠,仿佛一股怒火在胸膛中燃烧,推动着他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表达愤怒的成语有“blow a fuse”(炸掉保险丝),形象地描绘了因愤怒而失去控制的状态。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情感的核心是相似的,都是强调愤怒的强烈。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发怒冲冠”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愤怒情绪的生动描绘,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丰富的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增强了我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
来源: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宗意和之。如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
来源:-- 《燕丹子》下卷
引证: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闻之,怒发冲冠。”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怒发冲冠。”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怒发冲冠。”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闻之,怒发冲冠。”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怒发冲冠。”
故事:公元前227年,秦国打败赵国,迫近燕国。燕国太子丹请勇士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带上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及督亢地地图。太子丹把他送到易水河边,高渐离为荆轲奏乐,荆轲怒发冲冠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发怒冲冠成语接龙
发怒冲冠字义分解
怒
1.(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2.同本义。
3.又。
4.谴责。
5.奋起;奋发。
6.激怒。
发
1.(形声。本义: 放箭)。
2.同本义。
3.出发;上路。
4.打开;开启。
5.征发;征调。
6.发生;发出。
1.头发,人头上的毛 ?。
2.草木。
3.古代旐末形如燕尾的垂旒;旗帜的通称。
1.崩坏;停止。
冲
1.(形声。从水,中声。本义:向上涌流)。
2.同本义。
3.直上。
4.空虚。
5.平和;谦虚。
6.幼小。
冠
1.(会意。从“冖”(mì),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2.同本义。
3.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1.戴;戴帽子。
2.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3.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