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mèi

得其三昧

拼音sānmèi

繁体得其三昧

用法"作谓语;借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

得其三昧的意思

基本定义

“得其三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获得其精髓”。其中,“得”指获得,“其”是指代词,“三昧”则源自**术语,意指一种深刻的理解或达到某种境界。整体含义为掌握某种事物的精髓或核心,通常用于形容在某一领域或技艺上达到高深的境界。

成语来源

“得其三昧”最早出现在**文献中,尤其是在对心性、悟境等方面的讨论中。在这些文献中,“三昧”常被用来表示一种深层次的禅定或觉悟状态。后来,该成语逐渐被引入到更广泛的文化和哲学讨论中,成为描述对某种技艺或学问理解深刻的表达。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成语“得其三昧”常用来形容艺术家、学者或技艺精湛的人物。例如,在小说中描述一位画家时,可以提到他“得其三昧”,意味着他在绘画技艺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日常对话中,若有人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也可以使用这一成语来赞美其专业能力。

示例句子

  1. 经过多年的苦练,他终于得其三昧,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音乐家。
  2. 这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得其三昧,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3. 学*武术若能得其三昧,必能在实战中游刃有余。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得心应手:形容做事顺手、得心应手,通常用于描绘熟练掌握某项技能。
    • 精益求精:指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质量,强调对技艺的不断追求。
  • 反义成语

    • 一知半解:形容对某事物了解不深,理解不全面,与“得其三昧”的深刻理解相对。
    • 粗枝大叶:形容做事马虎、不细致,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被视为一种智慧的体现。“得其三昧”既可以用于形容个人的成长和修养,也可以反映出对传统文化、技艺的尊重与传承。在现代社会,这种追求深入理解的态度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科技和信息时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度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与联想

“得其三昧”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追求知识与智慧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某一领域潜心钻研、最终获得成功的人物。这种执着与努力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过程中,曾经对某一学科感到困惑,不过经过反复的学和思考,我逐渐得其三昧,终于能自信地参与讨论,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深入理解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得其三昧”:

青山绿水绕云间,  
独坐幽亭思无怨。  
书卷翻飞得其三昧,  
心随风舞入禅天。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在自然与知识中的深刻体悟。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grasp the essence”或“to master the art”。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对某项技能或知识的深刻理解。在不同文化中,追求精髓和深层次理解的理念是相似的,反映出人类对知识的共同向往。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得其三昧”的学,我深刻认识到深入理解和掌握某个领域的重要性。这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使用这样的成语,使我的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增强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来源:泻汤旧得茶三昧。

来源:-- 宋·苏轼《又赠老谦》

引证

《清史稿·艺术传·吴历》:“吴历,字渔山,江南常熟人。所居有言子墨井,自号墨井道人。少与王翚同学画,翚自以出蓝,不轻许可。历晚岁入天主教,卒葬上海之南郭。历画宗元人,多作山水,不为设色。其学以西法参入之,然不自言其故,人亦莫之识也。”

《新唐书·王维传》:“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客有以按乐图示者,无题识,维徐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士卒皆股栗。故所向克捷。敌人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文帝《典论》,自叙得其三昧。’”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例句大贤天资颖悟,自能~,不能十分精通。应如何习学可以精通之处,尚求指教。

得其三昧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mèi), 日部,共9画

1.(形声。从日,未声。从日,与光线有关。本义:昏暗不明)。

2.同本义。

3.眼不明的样子。

4.愚昧;糊涂。

5.掩蔽;欺骗。

6.违背。

读音(dé,děi,de), 彳部,共11画

1.(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3.找到。

4.得知。

5.捕获。

6.成功;完成。

1.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读音(qí,jī), 八部,共8画

1.周年。

1.期限。

2.(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3.彼、他。

4.它。

5.他的。

6.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

读音(sān), 一部,共3画

1.(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同本义。

3.表示多数或多次。

4.指三颗星。

5.姓。

得其三昧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