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三叹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一咏三叹”字面意思是“一次吟诵,三次叹息”。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景象的赞美和感慨,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一种深切的感动和反复的思索。
成语来源
“一咏三叹”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原句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咏三叹,岂无山亭,焉知高歌。”这段文字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慨与赞美。
使用场景
“一咏三叹”通常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尤其是在描写自然风光、人生哲理等主题时。此外,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事物的深切感受,比如对一部电影、一本书的感动。
示例句子
- 看到那幅画,我不禁“一咏三叹”,画中景色如诗如画,让人陶醉。
- 在这场音乐会上,演奏者的技艺让观众们“一咏三叹”,无不为之动容。
- 每当我读到这首诗,心中总会生出“一咏三叹”的感慨,仿佛与诗人心灵相通。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心旷神怡:形容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强调一种感受。
- 叹为观止:形容对某种事物的极高赞赏与感慨。
反义成语:
- 冷若冰霜:形容态度冷淡,与“一咏三叹”所表达的热情和感慨相反。
- 无动于衷:对事物没有任何感受,表现出漠不关心。
文化与社会背景
“一咏三叹”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深思。成语常被用于文学评论和艺术欣赏中,体现了对美的敏感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在现代社会,这种情感表达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中。
情感与联想
“一咏三叹”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深刻的敬畏与感动。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美丽的瞬间,或是触动心灵的音乐与诗歌。这样的表达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也使我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更加敏感。
个人应用
在一次旅行中,我站在山顶俯瞰壮丽的风景,心中不禁“一咏三叹”。这种心境让我更加珍惜自然的美好,也让我在社交场合中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运用“一咏三叹”:
青山如黛,流水潺潺,
登高一望,心中自叹。
一咏三叹,天地宽广,
何必忙碌,追逐短暂。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sigh of admiration”或“to marvel at something”,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感慨。然而,中文的“一咏三叹”更强调了重复的感叹,体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情感。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一咏三叹”的学,我深刻理解到这种表达不仅限于对外在美的赞美,更是一种对内心感受的反思。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我更加注意情感的传递和艺术的欣赏。
来源: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来源:-- 《荀子·礼论》
引证:
《后汉书·张衡传》:“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一咏三叹成语接龙
一咏三叹字义分解
咏
1.(形声。从口,永声。又作“詠”。本义:曼声长吟;歌唱)。
2.同本义。
3.用诗词等形式来写景抒情。
4.歌颂。
5.指诗歌等韵文作品。
叹
1.(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2.同本义。
3.赞叹,赞美。
4.吟诵。
三
1.(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同本义。
3.表示多数或多次。
4.指三颗星。
5.姓。
一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