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ézhànqún

舌战群儒

拼音shézhànqún

繁体舌戰羣儒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舌战群儒的意思

基本定义

“舌战群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舌头与众多的儒生进行辩论。它通常形容一个人以口才和智慧对抗众多的学者或专家,强调在辩论中不畏惧对方的强大和人数的众多,展现出个人的口才和勇气。

成语来源

“舌战群儒”源于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李卓吾先生文集》。在书中,李贽讲述了他与许多儒学者进行辩论的经历,表现出他以一敌众的勇气和智慧。李贽的个性及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使得这个成语在后世传颂,并被赋予了强烈的个体反抗精神。

使用场景

“舌战群儒”常用于形容在学术、政治或其他领域的辩论中,某个人以口才和智慧对抗众多反对者的情形。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主人公的聪明才智;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在争论中的表现。

示例句子

  1. 在那次辩论会上,他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喝彩。
  2. 面对众多专家的质疑,她毫不畏惧,开始了她的舌战群儒。
  3. 这位年轻的学者在学术论坛上,真可谓舌战群儒,让人刮目相看。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口若悬河”:形容说话滔滔不绝,流利而有说服力。
    • “一言驳百论”:用一句话就能驳倒众多的论点。
  • 反义成语

    • “哑口无言”:形容没有话可说,无法反驳。
    • “屈服投降”:表示在争论或争斗中放弃抵抗。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古代,儒学是主流思想,许多学者以儒家经典为根基进行学术讨论。“舌战群儒”体现了个体在面对传统权威时的勇气与决心。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知识的多元化和民主意识的增强,这个成语仍然适用于各种学术和社会辩论,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与联想

“舌战群儒”给人一种激昂和斗志昂扬的感觉,它代表着勇敢、智慧和自信。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常常联想到面对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人们在各类争论中坚持自己的立场。

个人应用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我曾用“舌战群儒”来形容自己与同学们对某个哲学问题的争辩。尽管对方的观点众多且有力,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用逻辑和例证进行反驳,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辩论的重要性和个人思考的价值。

创造性使用

在夜空下,星辰闪烁, 我独行于思辨的沙滩, 与群儒辩论,舌战群儒, 真理的光芒在脑海中闪现。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于“舌战群儒”的表达可以是“debate against the odds”或“holding one's own in a debate”,都强调个人在面对众多反对者时的勇气和能力。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意相似,但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舌战群儒”的学,我认识到辩论不仅是口才的较量,更是思想的碰撞。这个成语激励我在生活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信心与能力。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众多挑战时,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来源:诸葛亮舌战群儒。

来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

故事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例句诸葛亮~,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

舌战群儒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é), 舌部,共6画

1.(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同本义。

3.代指言语。

4.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读音(qún), 羊部,共13画

1.(形声。从羊,君声。本义:羊群;兽群;人群)。

2.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

3.集团,社会集体。

4.泛指多数。

5.指人。

6.指事物。

读音(zhàn), 戈部,共9画

1.(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2.同本义。

3.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

4.后作“颤”。发抖。

5.战争;战事。

6.姓。

读音(rú), 亻部,共16画

1.(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2.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3.儒生。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门徒、学生; 孔子学说的信徒。

4.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

5.懦弱。

6.愚昧无知的。

舌战群儒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