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戎相见的意思
基本定义:
“兵戎相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兵器和武器互相见面”,引申为“在战斗中相遇”或“发生冲突”。它通常用来形容敌对双方在战争或冲突中直接对抗,强调了战争的激烈和不可避免。
成语来源:
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描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环境。成语中的“兵戎”指代士兵和武器,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体现了古代战争的真实场景。
使用场景:
“兵戎相见”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 文学作品:在古典小说或诗词中,可以用来描绘战争场面。
- 日常对话:在讨论竞争或冲突时,形容双方的对立局面。
- 演讲:在谈论国家间的紧张关系或局部冲突时,可以用作修辞手法。
示例句子:
-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终于兵戎相见,血流成河。”
- “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俨然是两家公司兵戎相见。”
- “历史上,许多王朝的兴衰都是在兵戎相见中决定的。”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刀枪相见”:强调武器对抗。
- “兵戈相向”:同样表示冲突和对立。
- 反义成语:
- “和气生财”:强调和平合作。
- “息兵讲和”:主张停止战争,和平解决问题。
文化与社会背景:
“兵戎相见”反映了**历史中频繁的战争与冲突,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战争的无奈与悲哀。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可用于形容各种竞争环境,如商业竞争、政治斗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冲突的本质仍然存在。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常常带来紧张、焦虑和悲观的情感联想。它使人想到战争带来的伤痛和破坏,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避免冲突。同时,它也可以引发对勇气与决断的思考。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与过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双方观点相左,几乎是“兵戎相见”。虽然没有实际的冲突,但那种紧张的氛围和强烈的对抗精神让我体会到了这个成语的深刻含义。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设定一个古代王国,两个王子因王位之争而兵戎相见,最终在战斗中发现了彼此的共同目标,最终选择携手合作,结束了战争。这不仅展示了冲突的激烈,也传达了和解的重要性。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于“兵戎相见”的表达也存在。例如,英语中的“clash of arms”或“armed conflict”同样用于描述战争或冲突。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反映了对战争及其影响的共同认知。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兵戎相见”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战争的描述,也可以引申为对生活中各种冲突的反思。这使我在语言学*中更加关注成语的使用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
来源: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来源:--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
引证: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兵戎相见,胜负未分。”
《后汉书·袁绍传》:“兵戎相见,祸乱不息。”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十一年》:“兵戎相见,民不聊生。”
《史记·项羽本纪》:“兵戎相见,天下大乱。”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兵戎相见,非礼也。”
例句:后来竟以~,大战于百灵庙。
兵戎相见成语接龙
兵戎相见字义分解
见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同本义。
3.进见;会见。
4.遇到;碰见。
5.听到。
6.观察;知道;了解。
1.“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2.介绍,推荐。
3.(“现”的古字)。
4.现有;现成。
5.现在。
相
1.交互;互相。
2.共同。
3.递相;先后。
4.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5.表自称。
6.表对称。
1.(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同本义。
3.看相。
4.辅佐,扶助。
5.教导。
6.治,治理。
戎
1.(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
2.同本义。
3.兵车。
4.军队。
5.战争。敌对双方的军事行动。
6.戎羌,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
兵
1.(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同本义。
3.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4.士卒。
5.军事;武力;战争。
6.用兵策略,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