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笔从戎的意思
基本定义
“弃笔从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弃笔杆,投身于军营。基本含义是指放弃文职工作,投身于军事或战斗生涯,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国家或理想而选择参军或从事军事活动。
成语来源
“弃笔从戎”的成语源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士人的理想与责任感。许多文人以“笔”为生,然而在国家危难时,他们选择放下文笔,投身于战斗,以报效国家。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如唐代诗人王勃、李白等人都曾以诗文激励士人参军,反映了文人对家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使用场景
“弃笔从戎”常见于历史文献、军事文学、政治演讲等场合。它不仅用来描述历史人物的选择,也可以用于现代语境中,表达个人为国家或理想而放弃舒适生活的决心。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鼓励他人投身于更具挑战性的事业。
示例句子
-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弃笔从戎,投身保家卫国的事业。
- 他原本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但在经历了社会动荡后,毅然决定弃笔从戎,加入了志愿军。
- 在这个和平的时代,弃笔从戎的故事依然激励着年轻人追求更高的理想。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投笔从戎”:与“弃笔从戎”意义相近,强调文人直接投入军事活动。
- “舍身取义”:强调为正义而牺牲自己,虽不专指军事,但有相似的精神内涵。
-
反义成语:
- “安分守己”:指安于现状,不寻求冒险,与“弃笔从戎”的精神相对立。
- “守株待兔”:指不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机会,也与主动投身于战斗的精神相悖。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弃笔从戎”体现了士人对国家责任的担当,尤其在历史动荡时期,许多文人选择参军以保护家国。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尤其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情感与联想
“弃笔从戎”让我联想到忠诚、牺牲和使命感。它勾起了对历史英雄的崇敬,同时也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如何为更高的理想而奋斗、牺牲。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位大学教授,他放弃了学术研究,投身于公益事业,帮助那些在贫困地区的孩子。这个选择让我想到“弃笔从戎”的精神,尽管他没有参加军事活动,但他的行动同样是为了更大的社会理想。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弃笔从戎”的意象:
寒风凛冽夜漫漫,
笔落声中志已坚。
放下书卷赴疆场,
忠心报国志未闲。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为“to take up arms”,意指为某种信念或目标而参与战斗。这体现了人们在面临危机时愿意放弃安逸生活,勇敢迎接挑战的精神。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弃笔从戎”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这一成语所蕴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语言学中,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对历史、文化和个人价值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表达时,我将更加注重如何运用这种情感深厚的成语,激励自己和他人追求理想与信念。
来源:兄及夫主,弃笔从戎,身死寇场,茕魂莫返。
来源:-- 唐·张鷟《游仙窟》
引证:
《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将军谭纶、俞大猷等共平倭寇,威震东南。继光初以文臣不知兵,乃弃笔从戎,以武事自效,终成一代名将。”
《宋史·岳飞传》:“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飞应之曰:‘惟大人许儿以身报国,何事不可为?’未几,入相州为弓手。金人攻宋,飞弃笔从戎,以身许国,屡建奇功。”
《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幼不惠,及长,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天宝初,累迁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尝入朝,玄宗问以边事,光弼对曰:‘朔方,国之北门,今部落携离,将帅非才,致使其然。若得良将以镇之,可无虑矣。’玄宗曰:‘卿有意乎?’对曰:‘臣愿得一人以自效。’乃以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光弼既受命,弃笔从戎,以身许国,遂成大功。”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曰:‘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而窃位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而顾西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欲致太平,而即位以来,未有胜迹。是以徒奋袂而欲扫凶逆,折冲而望廓清也。且夫兵革者,固前代所以诛暴乱、威四夷也,斯固仁者之师,可以试用。今臣但欲乞躬诣行间,效其智力,虽无奇策,庶几见其万一。若使臣坐策累卵之危,立至治之基,此臣之所素习,陛下详察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弃笔从戎,从军征西域。”
弃笔从戎成语接龙
弃笔从戎字义分解
笔
1.(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同本义。
3.笔法。曲笔,伏笔。
4.书写;记载。
5.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戎
1.(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
2.同本义。
3.兵车。
4.军队。
5.战争。敌对双方的军事行动。
6.戎羌,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
弃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2.同本义。
3.废,废除。
4.忘记。
5.离开。
从
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2.同本义。
3.顺从;依从。
4.》。
5.参与其事。
6.自,由 ——用作虚词,表示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