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形毕露
原形毕露的意思
基本定义
“原形毕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原本的形状完全暴露出来”。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真实面貌或本性显露无遗,通常用来形容在某种情况下,隐藏的真相或本质被揭示出来。
成语来源
“原形毕露”出自《红楼梦》。在书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种种行为与言辞,最终揭示了他们的真实内心与本性。这一成语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对表象与本质的关注,以及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常用来描写人物的真实面貌被揭示的瞬间。例如,一个表面和善的人在危机时刻展现出自私的本性。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掩饰的真实情感或意图被他人识破。在演讲中,也可以用来强调事实真相的重要性,例如揭露某些社会问题的本质。
示例句子
- 在众多谣言的冲击下,真相终于原形毕露,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 虽然他一直伪装得很好,但在危机时刻,他的原形毕露,让人失望。
- 这部电影通过人物的冲突,最终使得每个人的原形毕露,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真相大白”:指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
- “露出马脚”:比喻隐藏的真实情况被揭露。
-
反义成语:
- “掩耳盗铃”:形容自己欺骗自己,掩盖真相。
- “遮遮掩掩”:形容故意隐瞒或不愿意让人看到真实情况。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表里如一”即内心真实与外在表现一致。“原形毕露”反映了人们对真实与伪装的敏感。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表象与真实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成语的使用场景也更加广泛,适用于揭示个人及社会现象。
情感与联想
“原形毕露”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揭示真相的力量,使人联想到正义与真理的胜利,同时也伴随着失望与背叛的情感。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会引发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中,曾有一次与朋友的误解,我一度以为他在背后说我坏话,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之间的误会原形毕露,才发现其实是我多虑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表面的假象有时并不代表真实的内心。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人海浮沉情未觉,
笑面藏心原形毕露。
当真相如潮水涌,
何必伪装自愧疚。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to show one’s true colors”与“原形毕露”有相似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真实的性格或意图被揭示。在不同文化中,揭示真实自我这一主题都是重要的,反映了人们对真相和真实性的追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原形毕露”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该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表达真实与伪装的词汇,更是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事物的本质,勇于面对和揭示真实。
来源:讵意被其一火,原形已露,骨肉仅存,死期将至。
来源:-- 清·钱泳《履园丛话·十六·朱方旦》
引证: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既卒,魏延反,杨仪斩之。延临死,曰:‘吾虽死,犹能变名姓,为厉鬼以杀贼。’仪曰:‘汝自作孽,不可活也。’遂斩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奔还冀州,士卒多叛。绍自知其罪,乃自杀。”
《汉书·王莽传》:“莽既篡位,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莽自知其罪,乃自缢于渐台。”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欲自刎。范增曰:‘王勿自弃,天下未定,何遽自刎乎?’项王曰:‘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伯如楚,楚子执之,将以衅鼓。郑伯曰:‘吾无罪,吾无罪。’楚子曰:‘汝之罪,汝自知之。’遂杀之。”
例句:白纸黑字,虽说印的是魑魅魍魉的话,也未始不可发生另外一种作用:~,看它往哪里逃遁呵!(何其芳《理性与历史》)
原形毕露成语接龙
原形毕露字义分解
露
1.(形声。从雨,路声。本义:露水)。
2.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
3.又。
4.水气。
5.道路。
6.显露;显现在外。
1.
毕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端象网形,下端是柄,古时用以捕捉鸟兽、老鼠之类的器具。金文又在上面加个“田”,意思是田猎所用的网。本义: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
2.同本义。
3.毕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八颗。以其形状像毕网得名。
4.用毕猎取。
5.完毕,结束。
6.全部使出。
形
1.同本义。
2.形体,实体。
3.容色,容貌。
4.各种自然环境或地表的自然特征。
5.情势,形势。
6.模型。
原
1.(会意。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2.“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3.起源;根本;根由。
4.又。
5.又。
6.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