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龙蛇的意思
基本定义
“笔底龙蛇”这个成语由“笔底”和“龙蛇”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在笔下所描绘的龙和蛇”,引申义是形容文笔生动、气势磅礴,作品中出现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可以在纸上活动。
成语来源
“笔底龙蛇”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文中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变化。这个成语强调了书法或文学作品中笔力的强劲和形象的生动,体现出作者的才华和艺术表现力。虽然具体出处不详,但其表达的意境与古代文人的追求密切相关。
使用场景
“笔底龙蛇”常用于文学创作、书法评析和口头表达中,尤其是在评价一位作家的文笔或一幅书法作品时。例如,在文学评论中,可以说:“这位作家的作品真是笔底龙蛇,描绘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在书法交流时也可以使用,例如:“他的字写得笔底龙蛇,生动而富有力量。”
示例句子
- 这篇小说的描写真是笔底龙蛇,让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
- 他的书法作品在展览中获得了好评,评委称赞其笔底龙蛇,气韵生动。
-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确实是笔底龙蛇,令人回味无穷。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如“气势磅礴”、“生龙活虎”,这些成语也都形容文笔或表现力的生动和强劲。
- 反义成语:如“平淡无奇”、“无动于衷”,这些成语则表示内容平淡、缺乏生气与表现力。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和文学被视为高雅艺术,其表现力和风格是文人追求的目标。因此,“笔底龙蛇”不仅仅是对文笔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文学和艺术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文学形式多样化,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形容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其跨时代的适用性。
情感与联想
“笔底龙蛇”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联想到那些能够深刻表达情感和场景的作品。它让我想到那些在阅读时能够引发强烈共鸣的文字,或是那些看似简单却具有深厚内涵的书法作品。
个人应用
在写作时,我常常试图追求“笔底龙蛇”的效果,努力让我的文字更加生动。记得有一次,我在为一篇关于自然风光的文章写作时,特别注重景象的描绘,力求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
创造性使用
在一次创作中,我尝试将“笔底龙蛇”融入到一首诗中:
挥毫泼墨诉春秋,
笔底龙蛇伴月游。
千古风华皆尽现,
一纸书香溢四周。
通过这样的创作,展现了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vivid imagery”,同样用于形容生动的描写和作品的表现力。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和感染力。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笔底龙蛇”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文笔的赞美,更是对创造力和艺术表现的尊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来源:闻公博学广记,笔底龙蛇,真才子也。
来源:--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
引证:
《清史稿·艺术传一·高其佩》:“其佩画山水人物,尤工指画,笔底龙蛇,自成一家。”
《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公麟画山水人物,尤工于马,笔底龙蛇,自成一家。”
《宣和书谱·草书七》:“(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观其书,往往想象其人,衣冠制度,笔底龙蛇,盖一时之士大夫也。”
《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邕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其为文,长于碑版,笔底龙蛇,时称其妙。”
《南史·王僧虔传》:“僧虔书如王谢子弟,笔底龙蛇,自成一家。”
笔底龙蛇成语接龙
笔底龙蛇字义分解
龙
蛇
1.(形声。从虫,它声。本写作“它”。甲骨文字形,是象形字。本义:一种爬行动物)。
2.同本义。
3.象征国君、君子等。
1.——见“委蛇”(wēiyí)。
笔
1.(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同本义。
3.笔法。曲笔,伏笔。
4.书写;记载。
5.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底
1.“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1.(形声。从广(yǎn),氐(dǐ)声。本义:止住;停滞)。
2.同本义。
3.又。
4.最下面,底端。
5.疑问代词。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