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的意思
基本定义
“秋毫之末”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秋天的毛发或细微的事物,意指极其微小的事物。基本含义是指非常细微的事物或微小的差别,常用来形容对细节的极度关注。
成语来源
该成语源于《汉书·王莽传》中的一句话:“即秋毫之末,亦不敢有所隐。”这句话描述了王莽在治国理政时的严格态度,强调了即使是微小的事情也不容忽视。这一成语体现了古人对于细节的重视,反映了对事物精细入微的观察力。
使用场景
“秋毫之末”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古代诗词中,形容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观察。
- 日常对话:用于形容某人对细节的关注,甚至有时带有批评的意味。
- 演讲:在讨论管理或领导时,可以用来强调关注细节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在这次项目评审中,评委对细节的把控堪称秋毫之末,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完美无瑕。
- 他做事一向秋毫之末,任何小问题都无法逃过他的眼睛。
- 虽然只是秋毫之末的差距,但在比赛中却可能导致最后的胜负。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微不足道”:指极其微小,几乎不值得一提。
- “细枝末节”:指事物的细小部分或琐碎的事情。
- 反义成语:
- “一刀两断”:形容干脆利落,完全不留情面,反映出对细节的不在乎。
- “粗枝大叶”:形容做事不细致,马虎。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细节往往被视为事物的核心,强调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他人的尊重。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商业和管理领域,细节的把控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秋毫之末”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情感与联想
“秋毫之末”让我联想到对完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执着,这种态度有时让人感到压力,但也能促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细致入微。它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注大方向,还要注意那些细微之处。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运用“秋毫之末”的理念。例如,在写论文时,我会仔细审查每一个引用和细节,以确保准确无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提高了我的工作质量,也让我在同学和同事中树立了严谨的形象。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秋毫之末”:
秋风萧瑟落叶飞,
细雨轻洒如丝缠。
秋毫之末无所隐,
一叶孤舟逐梦还。
在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秋毫之末”的使用,传达了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来表达对细节的重视。这两者都强调细节的重要性,但“秋毫之末”更有文化深度,常常与**传统的谨慎和细致相联系。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秋毫之末”的学,我深刻认识到细节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需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未来的学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保持这种对细节的敏锐关注。
来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来源:-- 《孟子·梁惠王上》
引证:
《淮南子·说山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韩非子·喻老》:“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例句:神托于~,而大宇宙之总,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
秋毫之末成语接龙
秋毫之末字义分解
秋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2.同本义。
3.秋季 。四季中的第三季,即八月、九月和十月这三个月。
4.年。
5.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
6.悲愁。
毫
1.(毫为豪的俗字。形声。从毛,高省声。本义:长而尖的毛)。
2.同本义。
3.毛笔的头部;毛笔。
4.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
5.单位名。
6.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末
1.(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同本义。
3.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4.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5.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6.末期;晚年。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