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怒民怨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天怒民怨”由四个字组成:天、怒、民、怨。字面意思是“天生气了,人民怨恨了”。基本含义是指由于上天的惩罚或自然的灾难,导致人民的不满与愤怒,通常用以形容社会动荡、政权不稳或统治者失去民心。
成语来源
“天怒民怨”出自于古代的历史典籍,尤其是在描述统治者暴行时常常被提及。它反映了古代**人对天命与人心的重视,认为统治者的行为会直接影响上天的意志和民众的情绪。在《左传》中就有类似的描述,强调君主的德行与国家的安危息息相关。
使用场景
该成语广泛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政治评论等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述一个国家或政权在遭遇重大危机时,民众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情况引发公众的不满。
示例句子
- 由于贪污腐败愈演愈烈,政府的失误终于引发了天怒民怨,抗议活动频繁。
- 在这场自然灾害面前,不少人开始质疑政府的应对措施,纷纷感到天怒民怨。
- 一旦社会矛盾激化,天怒民怨便会如潮水般涌来,统治者必须认真对待。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民愤难平:指人民的愤怒难以平息,强调民众的不满与愤怒。
- 天灾人祸:指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虽不完全相同,但同样反映了人类与外界的对抗。
反义成语:
- 民心所向:指人民的心意和向往,强调民众对统治者的支持和信任。
- 安居乐业:指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与“天怒民怨”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视为极为重要,统治者的行为被认为能够影响天命。因此,“天怒民怨”不仅是对历史的描述,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科技和制度都有所进步,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社会动荡与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
情感与联想
“天怒民怨”常常带给人一种沉重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不公、不满和社会冲突。它提醒我们,统治者的行为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必须谨言慎行,关注民情。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参加社会活动时,听到一位发言者提到“天怒民怨”来描述政府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要为保护环境发声。这个例子让我意识到,成语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精准表达情感和观点。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天怒民怨”:
风吹草动怨声起,天怒如雷震四方。
民心如水难平息,愿君听见众声扬。
这表达了民众的愤怒与期盼,体现了成语的灵活性。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可以用“the wrath of the people”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强调人民的不满与愤怒。然而,西方文化对“天命”的概念较少,更多关注社会契约与民主参与。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天怒民怨”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反映。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动态,增强了我对历史和现实的敏感度。
来源: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来源:-- 《后汉书·袁绍传》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天怒民怨,天下大乱。”
《清史稿·曾国藩传》:“天怒民怨,非一朝一夕之故。”
《明史·海瑞传》:“天怒民怨,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宋史·岳飞传》:“天怒民怨,非一日之积也。”
《后汉书·皇甫嵩传》:“天怒民怨,众共弃之。”
例句:三纲尽绝,五伦有乖,~,自古及今,罪恶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
天怒民怨成语接龙
天怒民怨字义分解
民
怨
1.(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2.同本义。
3.责怪;埋怨。
4.又。
5.讥讽。
6.哀怨。
怒
1.(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2.同本义。
3.又。
4.谴责。
5.奋起;奋发。
6.激怒。
天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同本义。
3.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4.《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5.天空。
6.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