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怒人怨的意思
基本定义
“天怒人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天(上)愤怒,人(下)怨恨”。它通常用来形容由于某种不公或残酷的行为而引发的普遍愤怒和不满,暗示这种愤怒不仅是来自于人们的情感反应,还仿佛得到了天的支持,带有一种道德上的正义感。
成语来源
“天怒人怨”的成语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左传》。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提到“天怒人怨”的情况,描述了由于统治者的暴政导致民怨沸腾和天命的背离。这一成语在历史上经常用来指代由于不公正的统治或政策所引起的社会动荡和不满情绪。
使用场景
“天怒人怨”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绘社会动乱、政治腐败的背景,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 日常对话:人们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常用此成语来表达对某些现象的强烈不满。
- 演讲:政治演讲中,演讲者可能用此成语来强调民众对不公正行为的反对和愤怒。
示例句子
- 文学: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天怒人怨的景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 日常对话:最近的政策太过严苛,大家都感到天怒人怨,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来缓解民愤。
- 演讲:面对这样的腐败现象,人民的愤怒已经达到了天怒人怨的程度,必须立即整顿。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众怒难犯:意指众人的愤怒是不可触犯的。
- 民怨沸腾:形容民众的不满情绪极为强烈。
-
反义成语:
- 和气生财:强调和谐的环境能带来财富与繁荣。
- 安居乐业:形容人们生活安定,工作愉快的状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天怒人怨”在**文化中承载着强调道德正义和集体情绪的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公正的价值观,还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统治者行为的道德评判。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同样适用,尤其在讨论社会不公、政治腐败时,依然能引发共鸣。
情感与联想
“天怒人怨”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愤怒与不满。这种情绪可以激励人们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追求正义。在思维和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力度,传达出强烈的情感。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参与一次社区活动,讨论如何改进城市管理。许多居民表示对某些政策的不满,场面一度非常热烈。此时,我引用了“天怒人怨”来形容大家的情绪,增强了发言的说服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晴朗的午后,城市的广场上,孩子们在欢笑,然而,听说那个决定拆迁的政策让无数家庭陷入困境,天怒人怨的声音如雷鸣般回荡。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广场欢声笑语间,
却有愤怒声如电。
拆迁政策人不满,
天怒人怨共此天。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表达类似情感的短语如“the wrath of the people”或“public outcry”虽能传达群体愤怒,但缺乏“天”的神圣性。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反映民众情绪的成语,但往往更侧重于个体的表达,与“天怒人怨”的集体情感和道德判断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天怒人怨”的学,深刻体会到了语言的力量与社会背景的紧密联系。这个成语不仅在表达愤怒和不满时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也在语言学中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正与道德责任,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深度。
来源: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来源:-- 《后汉书·袁绍传》
引证:
《宋史·岳飞传》:“天怒人怨,忠良被害。”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天怒人怨,国祚将倾。”
《后汉书·袁绍传》:“天怒人怨,祸将及矣。”
《史记·项羽本纪》:“天怒人怨,天下共诛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天怒人怨,神降之罚。”
例句:~,祸几日深,非细故也。
天怒人怨成语接龙
天怒人怨字义分解
怨
1.(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2.同本义。
3.责怪;埋怨。
4.又。
5.讥讽。
6.哀怨。
怒
1.(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2.同本义。
3.又。
4.谴责。
5.奋起;奋发。
6.激怒。
天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同本义。
3.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4.《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5.天空。
6.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人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