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dǐngshāng

夏鼎商彝

拼音xiàdǐngshāng

繁体夏鼎商彝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古董"

近义词商彝夏鼎

夏鼎商彝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夏鼎商彝”字面意思是指夏朝的鼎和商朝的彝器。鼎和彝都是古代**重要的礼器,象征着权力、地位和文化传承。整体含义强调古代文明中的礼器文化,常用于表达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崇敬和对传统的重视。

成语来源

“夏鼎商彝”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描述了夏朝和商朝的礼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仪和权力象征的重视。夏朝和商朝是**历史上重要的朝代,鼎和彝器作为祭祀和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器物,占据着重要的文化地位。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怀念。

使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夏鼎商彝”可以用于讨论古代文化、历史典故、礼仪*俗等场合。它可以出现在学术论文、文化讲座、历史研究、文学作品等中,也适合在日常对话中用于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重。

示例句子

  1. 在这场关于古代礼仪的讲座中,讲师提到了“夏鼎商彝”的重要性,强调了礼器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2.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夏鼎商彝”的文化背景,展示了主人公对传统的追求和对历史的反思。
  3. 我们今天的文化活动,正是“夏鼎商彝”精神的延续,对古代礼仪的尊重。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古色古香(指具有古老风格和气息的事物)
  • 反义成语:目不暇接(形容眼花缭乱,无法全部看完,强调现代事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文化与社会背景

“夏鼎商彝”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象征着对古代传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和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强调文化自信和历史传承,使得该成语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

情感与联想

提到“夏鼎商彝”,我常常会联想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庄重的礼仪场景。这种情感反应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礼仪和文化传承。

个人应用

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我用“夏鼎商彝”来介绍**传统礼仪,强调了礼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不仅引起了外国朋友的兴趣,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创作中,我将“夏鼎商彝”融入其中:

古鼎承千年,商彝映月华。
礼仪传承久,文化铸辉煌。

通过这样的表达,展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未来的期望。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heritage”来表达,强调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尊重。在不同文化中,礼器和象征物的使用虽然形式不同,但对传统的重视却是普遍存在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夏鼎商彝”的深入学*,我更加明白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增强了我对历史的理解和文化的认同。在日常交流中,适当地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添语言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

来源:纵然道夏鼎商彝休将做宝贝啶,也不似他情忺。

来源:-- 元汤式《一枝花·赠王马杓》套曲

引证

《宋史·文苑传五·刘恕》:“刘恕,字道原,筠州人。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年十三,欲应制科,从人假《汉》、《唐书》,阅月皆归之。诣丞相晏殊,以事问殊,反覆辨论,殊不能夺。恕博闻强记,细大之事必稽古以断之。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英宗命自择馆阁英才共修之。光对曰:‘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一人焉,乃刘恕也。’即召为局僚,遇史事纷错难治者,辄以诿恕。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缪,最为精详。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至废冢,得古封识,犹手自校录,孜孜无倦。所著书甚众,有《五代十国纪年》、《通鉴外纪》、《疑年谱》、《年略谱》。家藏书万卷,周览殆遍。为政简易,行部罕所施设。好攻人之短,时人谓之‘夏鼎商彝’。”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重名。邕少知名,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补渝州司户参军。秩满,复入秘书,为直学士。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赀货山积,宴劳无虚日,内自矜重,人号‘李北海’。善书,尤长碑颂。中宗时,累擢中书舍人。玄宗即位,拜秘书少监。邕才艺出众,而天下多故,不能自全,卒以罪死。所著书甚众,有《李北海集》。邕好古,夏鼎商彝,世所艳称者,一一罗致之。”

《明史·文苑传四·王世贞》:“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博学多识,好古文辞,与李攀龙并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晚年,攻者渐起,世贞顾渐造平淡。病亟时,刘凤往视,见其手苏子瞻集,讽玩不置也。所与游者,后皆成名士。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读书后》。又好聚书,夏鼎商彝,世所艳称者,一一罗致之。”

《清史稿·艺术传二·黄易》:“黄易,字小松,钱塘人。官山东运河同知。工诗,善书画,与丁敬并称。尤嗜金石,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其收藏古器物,多夏鼎商彝之属。”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好古博雅,世以其不羁,士大夫目之曰米颠。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文,辞雅劲,有晋宋间风。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所蓄石砚尤多,大抵砂泥所制,时人目为夏鼎商彝。”

例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5回:“入到内进,只见一律都是红木家伙,摆设的都是~。”

夏鼎商彝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dǐng), 鼎部,共12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3.显赫,盛大。

4.变革。

读音(yí), 彑部,共18画

1.(形声。从糸(mì),攻(gǒng)持米,彑(jì)声。为双手捧丝、米奉献神灵。据甲骨文,象双手捧鸡奉献之意。本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

2.同本义。

3.常规。

4.彝族,中国少数民族。

5.经常。

读音(xià), 夂部,共10画

1.(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3.泛指中国。

4.朝代名。

5.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6.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读音(shāng), 口部,共11画

1.(会意。从阩,章省声。本义:计算,估量)。

2.同本义。

3.引申为商议,商讨;商量。

4.经商,贩卖货物。

5.揣测,臆度。

6.商业。

夏鼎商彝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