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ngzhìwàng

永志不忘

拼音yǒngzhìwàng

繁体永誌不忘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事情等"

永志不忘的意思

基本定义

“永志不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永远铭记,不会忘记”。它通常用来形容对某种事物或情感的深切记忆和坚定信念,强调一种持久的、不可磨灭的记忆或情感。这个成语常常用来表达对恩情、教诲、历史**等的铭记。

成语来源

“永志不忘”出自《左传》,其中提到“志”即心志、意志,表示一种坚定的信念。成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记忆和感恩的重视,强调了不忘恩情、不忘教训的重要性。

使用场景

“永志不忘”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诗歌或散文中,表达对故人的怀念或对某种情感的铭记。
  • 日常对话:在朋友或家人之间,表达对某个**的深刻印象或对某人的感激。
  • 演讲:在纪念活动或重要场合,强调对历史**或先辈的敬仰与怀念。

示例句子

  1. 我们永志不忘先烈们为国家做出的牺牲。
  2. 这份恩情我会永志不忘,永远铭记在心。
  3. 在每次的庆典上,他都会说要永志不忘父母的教诲。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铭记于心:强调对某种事物的记忆。
    • 忘恩负义:强调遗忘恩情,与“永志不忘”正好相反。
  • 反义成语

    • 不屑一顾:表示对某事物的轻视,与对某种事物的深刻记忆相对立。
    • 轻言忘记:表示容易忘记某事,与“永志不忘”形成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感恩和记忆被视为重要的美德。无论是在家庭、朋友之间,还是对国家、历史的认同与尊重,永志不忘的理念都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现代社会中,这种价值观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生活中,保持对重要事物的铭记显得尤为珍贵。

情感与联想

“永志不忘”常常带给人一种温暖和感动的情感,联想到那些值得铭记的人和事。它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铭记过去的经历,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深刻的友情考验。尽管时光荏苒,我始终“永志不忘”与那位好友共度的快乐时光与相互的支持。这种情感让我更加珍视友谊,也让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更加坚定。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春天的早晨,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春风拂面忆旧游,
花开花落难忘愁。
永志不忘共携手,
岁月如歌心不休。

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珍视和对友情的铭记。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never forget”,同样强调对某种经历或情感的铭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人们对记忆和感恩的重视是共通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永志不忘”的学,我认识到记忆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经历的积累,更是文化传承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珍视每一个与人相处的瞬间,努力将美好和重要的东西铭记于心。

来源:捻军的失败,也引起人民无尽的悲愤,他们对起义的英雄们是永志不忘的。

来源:-- 冰心《〈儿童文学选〉序言》

引证

《晋书·王祥传》:“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有司奏闻,诏书褒叹,赐谷千斛,旌表门闾,名其里曰‘孝德里’。祥在州,见鸟兽之孳尾,怀其胎卵,不忍采捕,乃作《阳羡表》以谏。州人感化,莫敢犯者。后母终,居丧毁瘠,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委以州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举秀才,除温令,累迁大司农。高贵乡公即位,与定策功,封关内侯,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从驾征毋丘俭,封万岁亭侯,迁太常,封睢陵侯。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顗往谒,顗谓祥曰:‘相王尊重,何侯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辅,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顗尝问祥曰:‘近世名士以名节为高,然皆饰情矫行,以要世誉,斯所以为今之累也。君以为如何?’祥曰:‘夫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岂有孝而遗其亲,忠而忘其君者乎!’顗惭而退。祥以太保致仕,武帝践阼,拜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泰始五年薨,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谥曰元。”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存公道,永志不忘。”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作《离骚》,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曰:‘永志不忘,民之利也。’”

例句范蠡(含蓄地):‘敬谢伍相国的忠告,这一切,我们君臣~。’

永志不忘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ǒng), 水部,共5画

1.(象形。小篆字形,象水流曲曲折折的样子。本义:水流长)。

2.同本义。

3.泛指长。兼指时间和空间。

4.游泳。“泳”的古字。

5.延长。

6.曼声。长吟,歌唱。

读音(wàng), 心部,共7画

1.(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2.同本义。

3.玩忽,怠忽。

4.逃亡;遗失;灭亡。

读音(zhì), 心部,共7画

1.(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同本义。

3.心情。

4.神志。

5.旗帜。

6.皮肤上生的班痕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永志不忘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