狰狞面目的意思
基本定义
“狰狞面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凶猛、可怕的面容”。它通常用来形容人或物的恐怖、凶狠的外表或气势,传达出一种令人畏惧的感觉。基本含义上,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描述邪恶、凶残的形象。
成语来源
“狰狞”一词最早见于《左传》中的“狰狞之兽”,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凶猛的野兽。这个成语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逐渐演变为描述人或事物的狰狞面目,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强调其外表的威胁性。
使用场景
“狰狞面目”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用来描写反派角色或怪物的外貌,如小说或诗歌中的恶棍。
- 日常对话:形容某人的行为或态度非常凶狠,令人感到不安。
- 演讲:在讨论社会问题或暴力行为时,强调其严重性和危害。
示例句子
- 在黑暗的森林中,出现了一只狰狞面目的野兽,让人不寒而栗。
- 他的狰狞面目让所有人都不敢靠近,仿佛是个不折不扣的恶徒。
- 这幅画表现了战争的狰狞面目,令人深思人类的暴力与破坏。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凶神恶煞”:形容凶恶的神灵或人物。
- “面目狰狞”:与“狰狞面目”相似,强调外貌的恐怖。
反义成语:
-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温和,面带笑容。
- “温文尔雅”:形容人的气质温和而文雅。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狰狞的形象常与邪恶、暴力相联系,体现了人们对恶的本能恐惧。现代社会中,随着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狰狞的面目也可以用来比喻社会中的不公、暴力等现象,反映出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警惕和反思。
情感与联想
“狰狞面目”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恐惧和不安,联想到暴力、侵略和威胁。这种情感可以影响到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使我们在描述某些人或事时更加注重其外在的威胁性。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社会活动中遇到一个以“狰狞面目”著称的组织,他们的激进行为令我感到恐惧。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暴力和不公的反对。
创造性使用
可以尝试将“狰狞面目”融入到一个故事中: 在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国度,士兵们的狰狞面目如同鬼魂般游荡在废墟上,只有微弱的阳光透过乌云,照亮人们心中那份对和平的渴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ferocious visage”或“menacing appearance”。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外表的恐怖和威胁性,但具体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狰狞面目”的学,我对这一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外貌的词汇,更是反映人类对恐惧和暴力的敏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
来源: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
来源:-- 《塞上行·行纪·忆西蒙》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李克用狰狞面目,威震河东。”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狰狞,有勇力。”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狰狞,好大言。”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目狰狞,拔剑而起。”
《左传·宣公十五年》:“狰狞之貌,不可近也。”
例句:敌人见利诱不成,便露出了他们的~,用枪毙来威胁革命者。
狰狞面目成语接龙
狰狞面目字义分解
面
1.(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同本义。
3.外表;表面。
4.部位;方面。
5.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6.当面。
目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狰
1.(形声。从犬,争声。“犬”泛指兽类。本义:传说中的奇兽)同本义。
狞
1.弱。
2.忿怒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