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饮盗泉的意思
不饮盗泉
基本定义
“不饮盗泉”字面意思是“不喝盗来的泉水”。基本含义是指不接受不义之财或不正当的利益,强调道德和正义,体现了对廉洁和自律的追求。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古代,盗泉水被视为不义之物,喝这种水就意味着接受不正当的利益。这个成语传承了古人的道德观,强调了正义和品德的重要性。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和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讨论道德、诚信和自律等主题时。例如,在谈论商业伦理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提醒别人不要追求非法的利益。
示例句子
- 在面临诱惑时,他始终坚持“不饮盗泉”的原则,拒绝了那份不义之财。
- 教育孩子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不饮盗泉”的重要性。
- 这个企业一直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绝不饮盗泉。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不义之财、清白做人
- 反义成语: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同义成语强调道德和正直,而反义成语则表达了对不正当利益的追求。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廉洁自律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不饮盗泉”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强调商业伦理和个人诚信的背景下。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提醒我要坚持原则和底线。在面对诱惑时,它激励我做出理智的选择,从而保持内心的安宁与自信。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面临过选择是否接受一份朋友的馈赠,那是一份我认为不太合适的礼物。我想到了“不饮盗泉”,最终选择拒绝了,保持了自己的原则。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故事中,有一个年轻的商人,面对竞争对手的恶劣手段,始终坚持“不饮盗泉”的信念。他用自己的努力和诚实,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最终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blood money”,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的金钱。虽然两者的具体背景不同,但都强调了对不义之财的拒绝。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不饮盗泉”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成语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更是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坚持原则,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来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来源:-- 战国·鲁·尸佼《尸子》
引证:
《宋史·隐逸传》:“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文自负。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山,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
《晋书·隐逸传》:“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其辞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后汉书·列女传》:“北海逢萌,字子庆,家贫,以孝闻。或问其故,萌曰:‘吾闻之,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隐于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左传·宣公十五年》:“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
例句:正人君子是~的。
不饮盗泉成语接龙
不饮盗泉字义分解
饮
1.(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酉)。象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小篆演变为“飲”,隶书作“饮”。本义:喝)。
2.同本义。有时特指喝酒。
3.含;忍。
4.隐没;藏匿
5.酒。
6.饮料。
1.把水给人或牲畜喝。
2.用酒食款待。
盗
1.(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2.同本义。
3.抢掠劫持。
4.私通。
5.偷盗财物的人(先秦两汉用“盗”)。
6.抢劫财物的人,强盗。
泉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水从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样子。本义:泉水)。
2.同本义。
3.地下水。
4.泉下,指人死后所在的地方。
5.帛币。古钱币名。
6.泉眼。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