ěrdài

以耳代目

拼音ěrdài

繁体以耳代目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去实践"

近义词以耳为目

以耳代目的意思

基本定义

“以耳代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耳朵代替眼睛。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用听觉来代替视觉,形容对事物的理解或判断不够全面或准确,尤其是通过别人的传言或听到的信息来判断事情,而不是亲自观察或经历。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最早见于《荀子·王制》中提到的类似表达,强调了观察与听闻之间的区别。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人对于知识获取方式的思考,认为仅仅依靠听闻是不足以全面了解事物的。

使用场景

“以耳代目”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1.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散文中,作者可能会借此成语来描绘角色对某**的片面理解。
  2. 日常对话:人们在讨论某个话题时,可能会说“你可别以耳代目啊,这事儿我亲眼见过”来提醒对方要亲自了解实情。
  3. 演讲:在发表演讲时,可以用此成语来强调亲身体验的重要性,鼓励听众不要只听别人的评价。

示例句子

  1. “听说他失业了,但我觉得你可不要以耳代目,还是得问问他自己。”
  2. “在这个项目中,大家都在以耳代目,导致了很多误解。”
  3. “他总是以耳代目,从不亲自调查,结果总是出错。”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耳闻不如目见”:强调亲自观察的重要性。
    • “道听途说”:指道听途说的内容通常不可靠。
  • 反义成语

    • “亲历亲为”:指亲自经历和参与,强调第一手的信息和体验。
    • “见微知著”:通过细微的事物推知整体,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和深刻的理解。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很多人往往依赖社交媒体和听闻来获取信息,而忽视了自己亲自验证的必要性。因此,“以耳代目”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情感与联想

“以耳代目”让我联想到信息时代的困惑与挑战。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容易被误导,因此,保持独立思考和求证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因为盲目相信朋友的看法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后来我意识到,应该亲自去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不是仅仅依赖他人的话语。这让我更加重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结合这个成语:

耳边轻言似风过,
目中真相需亲探。
世事多变如潮涌,
以耳代目无所惭。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例如“hearsay”,意指根据他人的说法来形成观点。虽然它们在语义上相似,但在使用频率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以耳代目”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我们生活中信息获取方式的深刻反思。在学*和表达中,保持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亲自验证真相,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更显得不可或缺。

来源: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来源:--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武德九年》:“上以耳代目,不察其奸。”

《后汉书·袁绍传》:“绍以耳代目,不识忠良。”

《汉书·艺文志》:“是以耳代目,不察其实。”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以耳代目,不知其详。”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以耳代目,使士会观其政。”

例句~的做法不可取。

以耳代目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ěr), 耳部,共6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同本义。

3.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4.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5.退后,居次。

6.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读音(mù), 目部,共5画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读音(yǐ), 人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3.使,令。

4.凭借;仗恃。

5.认为,以为。

6.做,从事。

读音(dài), 亻部,共5画

1.(形声。小篆字形,从人,弋(yì)声。本义:更迭,代替)。

2.同本义。

3.父子相继为“代”、“世代”。

4.(这个意义唐以前写作“世”,唐人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将“世”写成“代”,后人一直沿用)。

5.历史上的某一时期或年代。

6.朝代。

以耳代目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