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马之才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倚马之才”字面意思是“依靠马匹而成的才华”。它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华高超,能够随时展现出其才华和能力。通常指在特定的场合或情况下,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或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成语来源
“倚马之才”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书圣”。据说他在一次宴会上,随手写下的字迹便显得极为出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后人便用“倚马之才”来形容那些能够随时展现自己才华的人。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场合:
- 文学作品:常用于古文中,描述文人墨客的才华。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讨论某人能力时,可以用来称赞。
- 演讲:在演讲中提到某个能人时可以用此成语来增强表达效果。
示例句子
- 他在会议上即兴发言,真是倚马之才,令人佩服。
- 作为一名作家,她的倚马之才让她能够迅速完成小说的创作。
- 张老师总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展现出他的倚马之才。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才子佳人:形容有才华的人和美丽的人,强调才华。
- 才华横溢:形容才华非常出众。
-
反义成语:
- 无能为力:形容无能为力,无法施展才能。
- 一无所长:形容没有任何特长或才能。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才华被视为个人的重要素质,尤其在文人中更为突出。“倚马之才”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赞美,也反映了社会对才华的尊重和向往。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职场、学术界和艺术领域。
情感与联想
“倚马之才”给人的情感反应是钦佩和敬仰。它引发对才华的向往,以及对那些能够随时展现才华的人的羡慕。在表达时,可以激励人们追求自己的目标,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即兴表达或创作的情况。我曾在一次演讲中应用“倚马之才”来描述一位同事的能力,强调他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整理思路并表达出清晰的观点,这样的表达得到了听众的共鸣。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倚马之才”:
夜深静思倚马立,
才华横溢随风起。
墨香四溢书卷中,
梦里常忆旧时光。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quick wit”或“brilliant talent”,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同样表达了才能和即兴能力。这显示了不同文化对才华的重视。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倚马之才”的学,我深刻理解到,才华不仅是天赋的体现,更是努力和机遇的结合。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并努力提升自己的才华。
来源: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来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引证: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喜论古今治乱,条畅曲折,辩而中理。当喧溷仓卒间,笔不加点,倚马而成。”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法当死,天子以邕文才高,赦之,贬为遵化尉。邕善书,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其为时所重如此,故时人号为‘倚马之才’。”
《旧唐书·李邕传》:“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其为时所重如此,故时人号为‘倚马之才’。”
《南史·刘孝绰传》:“孝绰少有盛名,号神童,时号‘倚马之才’。”
《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例句:奇资异质,本自天成,发迹贤科,~空冀北。
倚马之才成语接龙
倚马之才字义分解
马
1.(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3.“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4.驾着马。
5.姓。
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2.同本义。
3.有才能;有本领。
4.才力;才能。
5.人才。常写作“材”。
6.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
倚
1.(形声。从人,奇声。本义:斜靠着)。
2.同本义。
3.依靠;依赖。
4.拄。
5.依照,合着。
6.姓。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