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鳞获罪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婴鳞获罪”字面意思是婴儿(婴)与鱼鳞(鳞)相结合,指的是一个人因为不明事物而受到惩罚。基本含义是指无辜的人受到误解或惩罚,常用来形容因他人的过错而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情形。
成语来源
“婴鳞获罪”出自《汉书·王莽传》。在这部史书中,王莽因误解和误判而对一些无辜的人施加惩罚,造成了许多冤屈。成语的形成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无辜之人受害的关注。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无辜者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适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日常对话以及演讲中。比如在讨论社会不公、司法冤屈时,使用该成语能够有效传达出对情况的不满与同情。
示例句子
- 在这个案件中,许多人因婴鳞获罪,明明无辜却受到法律的严惩。
- 由于误解,许多员工在这次清算中婴鳞获罪,实在令人心痛。
- 他为同事的错误承担责任,真是婴鳞获罪,心中无奈。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冤屈、受冤
- 都指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形。
- 反义成语:罪有应得、应得其报
- 指的是受到惩罚是因为自己的错误或过失,与“婴鳞获罪”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对公正与正义的追求,强调应该保护无辜者,避免冤屈。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法律与社会公正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提醒人们关注和反对不公正现象。
情感与联想
“婴鳞获罪”带给我一种无奈和愤怒的情感,联想到许多无辜者在历史与现实中遭受的不公。这种感受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公义与个体权益,反思如何能为无辜者发声。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看到一位朋友因误会而被同事指责,虽然他并没有做错什么,心中感到极为委屈。这让我联想到“婴鳞获罪”,也让我意识到在团队中沟通的重要性,以避免无辜者受冤。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许多人因权贵的阴暗交易而婴鳞获罪,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他们的冤屈在岁月中渐渐被遗忘,只有风中飘荡的哀歌,依稀诉说着那段不公的往事。”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wrongly accus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没有直接的成语对应,但在语境上,都是对无辜者遭受不公正处理的描述。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婴鳞获罪”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语言的力量和成语的深刻内涵。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表达中更加精准,尤其是在讨论社会问题时,这个成语的使用能够增强我的论点,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思考。
来源: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来源:-- 《韩非子·说难》
引证:
《资治通鉴·周纪一》:“晋侯梦大鱼,嬖人婴之,获罪。”
《后汉书·五行志一》:“晋侯梦大鱼,嬖人婴之,获罪。”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晋侯梦大鱼,嬖人婴之,获罪。”
《史记·晋世家》:“晋侯梦大鱼,嬖人婴之,获罪。”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梦大鱼,嬖人婴之,获罪。”
婴鳞获罪字义分解
鳞
1.(形声。从鱼,粦(lìn)声。本义:鱼甲)。
2.同本义。
3.鳞片状物。
4.鱼的代称。
5.有鳞动物的总称。
6.姓。
获
1.(形声。从犬,蒦(huó)声。按甲骨文从隹从又,表示捕鸟在手。本义:猎得禽兽)。
2.同本义。
3.俘获。
4.得到;取得。
5.打猎得到的禽兽。
6.中国古代奴婢的贱称。
罪
1.(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同本义。
3.罪人。
4.过失;错误。
5.刑罚。
6.捕鱼竹网。
婴
1.(会意。从女,賏(yīng)。“賏”是颈项链。本义: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
2.同本义。
3.初生的女孩。
4.亦泛指初生儿。
5.系到颈上;戴。
6.缠绕,反复盘绕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