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ángguózhīchén

亡国之臣

拼音wángguózhīchén

繁体亡國之臣

亡国之臣的意思

基本定义

“亡国之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导致国家灭亡的臣子”。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背叛国家、投降敌人、或者在国家危难时不思进取的官员或士人。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暗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国家的背叛,也是对民族和人民的极大不负责任。

成语来源

“亡国之臣”最早出现在《史记》中,里面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行为。尤其是在楚国灭亡的过程中,一些臣子选择了投降敌国。这个成语反映了历史上许多国家灭亡的悲惨故事,尤其是那些在关键时刻选择投降而非抵抗的臣子。

使用场景

“亡国之臣”常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评论、政治讨论等场合。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某些政治人物或社会名流的行为。例如,在谈论某位政客的妥协政策时,可能会说:“他的做法让人觉得他像是亡国之臣。”

示例句子

  1. 在危机时刻,他的选择让人觉得他是一位亡国之臣。
  2. 文人墨客常常以亡国之臣为题材,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 这位将军在战斗中选择了撤退,明明可以抵抗,结果却被视为亡国之臣。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背叛之臣、卖国求荣

    • 这些词汇同样强调了对国家的不忠和对荣华富贵的追求。
  • 反义成语:忠臣良将

    • 表示忠诚于国家、为国捐躯的正面形象,强调了义务和责任感。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与背叛是永恒的主题。亡国之臣的形象通常被视为道德沦丧的象征,反映出社会对忠诚的高度期待。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政治和历史讨论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常常带来强烈的负面情感,听到它时,通常会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悲剧和国家的衰亡。它不仅是一种对个人行为的指责,也是一种对历史教训的提醒。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我曾经在讨论历史人物时提到“亡国之臣”,用以形容一些选择投降而非抵抗的志士。这让我意识到,忠诚与背叛的界限往往在于个人的选择和价值观。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昔日英雄今何在,亡国之臣泪满怀。
忠心未报何所望,愿为国家再奋起。

这样的创作展示了对“亡国之臣”这一概念的反思与呼唤。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traitor”或“turncoat”来表达,这些词语同样带有贬义,指那些背叛自己国家或团体的人。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对忠诚与背叛的理解有相似之处。

反思与总结

“亡国之臣”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历史和道德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关注词汇的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在日常交流中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

来源: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

来源:-- 《史记·苏秦列传》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亡国之臣,不可以与议。”

《后汉书·袁绍传》:“亡国之臣,不可以与谋。”

《汉书·王莽传》:“亡国之臣,不可以任事。”

《史记·项羽本纪》:“亡国之臣,不可以共存。”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亡国之臣,不可以语于事。”

例句照你说来,我吴某只能做~?

亡国之臣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chén), 臣部,共6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2.同本义。

3.君主制时的官吏。

4.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

5.古人自称。

6.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

读音(guó), 囗部,共8画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4.国家。

5.古代王、侯的封地。

6.部落。

读音(wáng,wú), 亠部,共3画

1.(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同本义。

3.死。

4.丢失;丧失。

5.灭亡。

6.外出;出门。

1.古同“无”。

2.没有。

3.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亡国之臣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