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不待夕的意思
基本定义
“亡不待夕”字面意思是“亡者不等到晚上”,引申义是指人们的生命或事业等在危急时刻,常常来不及准备或反应,往往在瞬间就会遭遇重大损失或毁灭。它在某种程度上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及时行动。
成语来源
“亡不待夕”出自《左传》。在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在与晋国交战时,晋国的将领赵盾因事态紧急而未能实时反应,导致国家危机。这个成语反映了当时紧急情况下的无奈和悲痛,寓意着生死存亡之间的迅速变化。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讨论、演讲和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强调某种紧迫感或警示人们在面临危机时应迅速行动。例如,在讨论人生规划时,可以说:“人生苦短,亡不待夕,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去实现梦想。”
示例句子
-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企业必须迅速调整策略,亡不待夕。
- 在比赛的最后时刻,球队需要全力以赴,亡不待夕。
- 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让我们意识到生命脆弱,亡不待夕。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时不我待”:强调时间的珍贵,不能等待。
- “一刻千金”:表示时间非常宝贵,应该珍惜。
-
反义成语:
- “慢条斯理”:形容做事很慢,毫无紧迫感。
- “安之若素”:形容面对困难或危险时的淡定。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时间观念非常重要,很多成语都强调时间的珍贵和生命的短暂。因此,“亡不待夕”在现代社会仍有很强的适用性,特别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提醒人们要把握机会,珍惜生命。
情感与联想
“亡不待夕”给人的情感反应是紧迫感和无奈。它让人反思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流逝,也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一次紧急的工作任务,项目的截止日期临近,我意识到“亡不待夕”的重要性,迅速调整了工作计划并全力以赴,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迅速反应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运用:
夕阳西下影渐长,
时光匆匆不待忙。
亡者无声话已远,
珍惜当下莫彷徨。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有“Time waits for no one”,同样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和不可逆转性。这种观念在各文化中普遍存在,反映了人类对时间与生命的共同关注。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亡不待夕”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在生活中要积极把握机会,勇于行动,以免错失良机。这种意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同样重要,让我更加注重用词的力量和情感的传达。
来源: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待夕矣。
来源:-- 明·章婴《诸葛孔明异传》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亡不待夕,吾将南征。”
《后汉书·袁绍传》:“亡不待夕,吾将举兵。”
《汉书·王莽传》:“亡不待夕,吾将自立。”
《史记·项羽本纪》:“亡不待夕,吾将东归。”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亡不待夕,吾将行矣。”
亡不待夕成语接龙
亡不待夕字义分解
待
1.(形声。从彳(chì),寺声。本义:等待,等候)。
2.同本义。
3.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待。
4.招待。
5.需要。
6.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
1.[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2.[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夕
1.(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2.同本义。
3.夜。
4.指一年的最后一季或一个月的下旬。
5.晚潮。
6.傍晚朝见君主。
亡
1.(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同本义。
3.死。
4.丢失;丧失。
5.灭亡。
6.外出;出门。
1.古同“无”。
2.没有。
3.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