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得利的意思
基本定义
“渔翁得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渔翁从中得利”。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两者争斗或对立的情况下,第三者从中获益。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竞争或冲突中,旁观者或无关者反而获得了好处。
成语来源
“渔翁得利”源自《战国策·楚策》。故事中,有两个国家发生争斗,结果渔翁在争斗中捞到了好处,成为了最终获利者。这一典故反映了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常常会出现意外的获利者。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描述权力斗争或复杂人际关系时,可以用来强调第三方的意外获利。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讨论某个竞争**时,可以提到“渔翁得利”来形容某人或某组织的意外获益。
- 演讲: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论点,说明在某些情况下,旁观者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示例句子
- 两个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打出手,结果却让小公司渔翁得利,成功进入市场。
- 这场争吵看似是两人的矛盾,实际上却让旁观者渔翁得利,获得了大家的信任。
-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最终的渔翁得利是那个始终保持中立的第三方。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坐收渔利:指在别人争斗时,自己不参与而从中获益。
- 旁观者清:指在事情发生时,旁观者能更清楚地看出事情的真相,常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
反义成语:
- 两败俱伤:形容两方争斗,结果双方都受到了伤害,无法获益。
- 一损俱损:指一起遭受损失,没有人能够获利。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渔翁得利”反映了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它提醒人们在纷争中保持警惕,即使自己不参与争斗,也可能会成为意外的受益者。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商业竞争、政治斗争以及社交场合中,常常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
情感与联想
“渔翁得利”这一成语带给我一种复杂的情感。它让我意识到在竞争中,胜者未必就是最终的赢家,偶尔的旁观者也可能趁机而入。这样的联想让我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在纷争中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
个人应用
我在大学时曾经历过一次团队项目。我们组内有两位成员因为分歧展开了激烈争论,结果讨论几乎停滞不前。而另一组的同学则趁机提出了更优秀的方案,最终他们的项目获得了赞誉。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渔翁得利”的意义。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一个小村庄里,两个邻居因为一块肥沃的地皮争吵不休。就在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村里的渔翁静静地坐在河边,他眼睁睁地看着两人争斗,心中暗自得意。最后,渔翁决定出手,买下了那块地,成为了村中最富有的人。渔翁得利,旁观者却成了赢家。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benefit from someone else's misfortune”。这句话同样可以传达在他人争斗中,第三方获益的概念。不同文化中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大致相似,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竞争与利益关系。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渔翁得利”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环境中的动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细致地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动机。在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成语,将使我的沟通更加生动和有趣。
来源: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来源:-- 《战国策·燕策二》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曰:‘此所谓渔人得利者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袁绍与曹操相攻,绍败,操曰:‘此所谓渔人得利者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与曹操相攻,绍败,操曰:‘此所谓渔人得利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西从彭城,闻汉王已入关,乃大惊,曰:‘吾与汉王共伐秦,今汉王独得关中,吾何以自处?’范增曰:‘此所谓渔人得利者也。’”
《战国策·齐策二》:“今齐楚相伐,徐子谓宋公曰:‘渔人得利矣。’”
例句: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后来他又骂他愚弄国王,愚弄南后,想离间齐国和楚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
渔翁得利成语接龙
渔翁得利字义分解
翁
1.(形声。从羽,公声。本义:鸟颈毛)。
2.同本义。
3.假借为“公”。父亲。
4.泛称男性老人。
5.腾涌。
渔
1.(会意。从水,从鱼。小篆从二鱼。本义:捕鱼)。
2.同本义。
3.掠夺。
4.猎取,寻觅。
5.捕鱼的人。
得
1.(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3.找到。
4.得知。
5.捕获。
6.成功;完成。
1.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利
1.(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2.同本义。
3.又。
4.又泛指锐利。
5.快;敏捷。
6.吉利;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