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无愧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扪心无愧”由四个字组成,其中“扪心”意为用手触摸自己的心,象征自省和内心的反思;“无愧”则表示心中没有愧疚。综合起来,该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对自己的行为、思想感到坦荡,无愧于心,表明一种自信和内心的宁静。
成语来源
“扪心无愧”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为“扪心自问,无愧于心”。孟子在此强调自我反省和良知判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古代哲学中对道德自省的重视,强调个人在道德选择上的责任感。
使用场景
“扪心无愧”常用于以下场景: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角色可能在经历内心挣扎后,最后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表达出“扪心无愧”的情感。
- 日常对话:人们在讨论个人决策时,可能会用此成语来表明自己的选择是基于良知和道德。
- 演讲:公共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引用该成语以增强自己观点的正当性,强调透明和诚实。
示例句子
- 在这次选举中,我尽心尽力,结果虽不尽如人意,但我扪心无愧。
- 他回顾自己的人生,发现每一次选择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感到扪心无愧。
- 面对质疑,她坚定地说:“我所做的一切,扪心无愧。”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问心无愧:强调内心的坦荡,类似于“扪心无愧”。
- 心安理得:指内心安宁,做事有理。
-
反义成语:
- 心虚胆怯:表示内心不安,有愧疚感,与“扪心无愧”相反。
- 心怀不轨:形容心中有不正当的想法,也与此成语的含义相悖。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强调个人的道德自省和良知是传统的美德。这个成语不仅适用于个人行为的反思,也可以用在社会责任和集体道德的讨论中。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追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扪心无愧”仍然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声音,保持道德标准。
情感与联想
“扪心无愧”带给人的情感反应是宁静与自信。它使人反思自己的选择,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良知。这个成语在表达时能够激发共鸣,引发对道德和责任的深层思考。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职业选择。当时,我面临很多压力和诱惑,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做出了我认为对的决定。事后,我常常告诉自己“扪心无愧”,这让我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加自信。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或许可以这样写:
月照清辉映心田,
扪心无愧自安然。
浮云游荡随风去,
心中明镜照无间。
通过诗歌,表达出内心的清澈与自省的状态。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 "clear conscience",意指内心无愧。虽然两者的具体文化背景和历史不同,但都强调了内心的安宁与道德的自省。
反思与总结
“扪心无愧”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个人道德和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教会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要坚持良知与道义,保持内心的安宁与自信。
来源:不忍曲作钩,乍能折为玉。扪心无愧畏,腾口有谤讟。
来源:-- 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引证:
《明史·海瑞传》:“海瑞扪心自问,无愧于民。”
《宋史·岳飞传》:“岳飞扪心自问,无愧于国家。”
《后汉书·杨震传》:“震扪心自问,无愧于天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扪心自问,无愧于心。”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之行也,扪心无愧,其何咎之有?”
例句:我对他的资助已经是~了。
扪心无愧字义分解
无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扪
1.(形声。从手,门声。本义:执持)。
2.同本义。
3.抚摸。
愧
1.(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2.同本义。同“媿”。
3.折辱人;使羞惭。
4.责人罪咎。
心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