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支吾其词

拼音zhī

繁体支吾其詞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言语含糊"

近义词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支吾其辞含糊其词吞吞吐吐

反义词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一语道破

支吾其词的意思

基本定义

“支吾其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支吾”指的是含糊其辞,无法明确表达;“其词”则是指所说的话。综合而言,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形容说话时含糊不清,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或观点,通常带有逃避责任或掩饰真相的意味。

成语来源

“支吾其词”出自《论语·阳货》:“子贡问曰:‘有美玉焉,君子藏之;有美言焉,君子藏之;无言焉,君子支吾其词,何也?’”这句话表达了对言语的重视,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明确和高尚的言辞,而不应含糊其辞。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儒家对言辞的重视与追求。

使用场景

“支吾其词”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质疑或困境时,无法做出明确回应的情形。它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也可以用于日常对话中批评某人的不诚实或模棱两可的态度。例如,在法律或政治场合,当某个发言者避而不谈核心问题时,旁观者可能会用“支吾其词”来形容其言辞不清。

示例句子

  1. 在听到记者的提问时,他开始支吾其词,让人怀疑他的诚意。
  2. 这位政治家的发言中充满了支吾其词的内容,令人难以信服。
  3. 当老师询问他的作业时,他支吾其词,显然没有完成任务。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含糊其辞:指说话不清楚,模棱两可。
  • 模棱两可:形容事情没有明确的态度或立场。

反义成语

  • 直言不讳:形容说话坦率,毫不隐讳。
  • 毫不含糊:指说话明确,不模糊不清。

这些成语的细微差别在于,支吾其词往往带有负面评价,而直言不讳则是积极的表达方式。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言辞的准确性与诚实性被高度重视。“支吾其词”不仅反映了一个人言行之间的矛盾,也突出了社会对诚信的期待。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的使用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公共事务和媒体报道中,含糊其辞往往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不满。

情感与联想

“支吾其词”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在沟通中必须保持诚实与清晰,避免给人留下不信任的印象。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该尽量做到明确,以免产生误解。

个人应用

在一次学校的辩论赛中,我的对手在面对挑战时支吾其词,不能给出明确的证据支持他的观点。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清晰而坚定的表达是赢得辩论的关键。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支吾其词”:

月下独行影摇曳,
心中苦闷无人知。
言语支吾如轻烟,
真情何处寄情思。

这首诗表达了在孤独与困境中,内心的挣扎和言语的无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beat around the bush”可以与“支吾其词”相对应,意思是避免直接谈论某个话题,含糊其辞。这个表达在文化上也反映出人们在面对敏感话题时的回避心理,表明了在不同语言中对直接交流的重视程度。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支吾其词”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清晰与诚实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注重言辞的准确性。对于任何希望提升沟通技巧的人来说,理解并运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有帮助的。

来源:这句话不便向时筱仁说明,只得支吾其词道。

来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8回

引证

《清史稿·曾国藩传》:“上问曰:‘卿何以知之?’国藩支吾其词,不能对。”

《明史·海瑞传》:“上问曰:‘卿何以知之?’瑞支吾其词,不能对。”

《宋史·岳飞传》:“秦桧问飞:‘卿何以知金人必败?’飞支吾其词,不敢明言。”

《资治通鉴·汉纪》:“上问曰:‘卿何以知之?’充国支吾其词,不能对。”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沛公欲王关中,有此事乎?’沛公支吾其词,不敢直对。”

例句周炳找不着什么得体的话说,就含含糊糊地~。

支吾其词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cí), 讠部,共7画

1.(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同本义。

3.诗文中的词语。

4.状纸;诉讼。

5.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6.说,告诉。

读音(zhī), 支部,共4画

1.(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2.同本义。

3.枝条

4.分支。

5.支流。

6.祖宗支系。

读音(wú,yù), 口部,共7画

1.(形声。从口,五声。本义:我)。

2.同本义。

3.按,在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别,吾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

4.抵御。

5.姓。

读音(qí,jī), 八部,共8画

1.周年。

1.期限。

2.(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3.彼、他。

4.它。

5.他的。

6.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

支吾其词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